旺報社評》陸試射洲際彈道飛彈意在表態

旺報社評

解放軍25日試射洲際彈道飛彈(ICBM)雖然低調,宣稱是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並非針對任何國家或目標,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但從太平洋國家反應可看出,試射的時機與動機絕不單純,將對中美關係與東亞地緣政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潛在地緣衝突 美國難安

距上次試射ICBM時隔44年,地點從新疆內陸轉移到太平洋地區,既不是年度例行性安排,也有一定的針對性,具有多重戰略與戰術意涵,透過完成「洲際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潛艦、戰略轟炸機目標」三位一體拼圖,劍指所有與其有對抗、摩擦、甚至潛在衝突的國家與地區,美國當然是重中之重。

拜登政府界定中共是美國21世紀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考驗,也是唯一擁有經濟、外交、軍事與技術力量,可以挑戰穩定與開放國際體系的國家,對現有國際秩序構成嚴重挑戰。考量大陸在美俄中三大軍事強國中處於「老三」地位、一再宣示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及目前所有可能武裝衝突討論中,並未出現核子攻擊情境等因素,核武在美中全方位戰略競爭中並非優先項目。

但近年情勢蛻變,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報告,中國擁有核彈頭數量較去年同期增加90枚,總數量達到500枚;其中24枚可能已納入經常戰備,代表已從「核嚇阻」走向「核脅迫」。預估2030年中共核彈頭將倍增到1000枚,但仍遠遠落後俄羅斯與美國目前分別擁有的5580及5040枚核彈頭。

《紐約時報》8月披露,拜登已批准最新美國核子戰略指引,以因應俄羅斯、中共、北韓與伊朗聯手與美國核子衝突。白宮強調最新指引並非針對任何一個實體、國家或威脅,但媒體指出,中共快速擴大核武規模及核武多元化,是美國主要決策考量之一。中共外交部迴應表示嚴重關切,並譴責美國挑起所謂的中國核子威脅論。

爲了同時嚇阻俄羅斯、中共與北韓,拜登政府考慮擴大核武數量。俄國入侵烏克蘭失利,總統普丁宣佈暫停參加「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並將恢復核試爆,美國因而考慮擴大核彈數量,新的核武競賽儼然已經開始。

臺海首當其衝 謹慎應對

大陸外交部8月發佈《中國關於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倡議的工作文件》,強調基於對核武器與核戰爭性質的認知,中國發展核武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爲應對核威脅、打破核壟斷、防止核戰爭被迫做出的歷史性選擇,認爲完全禁止和徹底銷燬核武器,最終建立無核武世界,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世界各國的共同夙願。

爲反制中共「步步逼近的威脅」,拜登政府加強印太地區的反中聯盟,形成全面圍堵態勢;在菲律賓部署「堤豐」陸基飛彈系統;動員多個國家軍艦以「自由航行」名義穿越臺灣海峽,挑戰中國主張對臺海享有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持續軍售軍援臺灣,使中國大陸耐心與容忍到達臨界點,必須尋求突破點,試射ICBM是直接並有效的政策選項。

自從去年11月舊金山「拜習會」後,美中全面恢復自2022年8月中斷的軍事對話與溝通,但7月間中國宣佈暫停與美方展開軍控及核子不擴散談判,中方的理由是抗議美國對臺軍售,美方則認爲中共是效法俄羅斯,破壞戰略穩定。但其最大考量應是,在美中戰略競爭中,大陸落居下風的就是核武,談判只會要求透明化及壓縮中共發展核武空間,北京不願做出讓步或妥協。

美中因臺灣問題發生戰爭並非迫在眉睫,也可以避免,發生核戰的機率更微乎其微。解放軍試射ICBM的目的在表態,核子威脅的可能性確實存在,提醒印太地區國家可能的風險,處於地緣衝突風暴中心的臺灣,更是首當其衝,須要嚴肅面對,戰爭往往是在大家認爲不會發生的情況下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