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上小傷口「腫成拳頭大」 硬朗翁送急診抽血竟揪出「奪命癌」
▲腿上小傷口「腫成拳頭大」,硬朗翁送急診抽血竟揪出「奪命癌」。(圖/學會提供)
吳姓老翁身體硬朗,70多歲仍可下田務農,某日腿上出現小傷口,也以爲自行擦藥即可痊癒,沒想到一週後傷口腫如拳頭大,還持續發燒,家人以爲是蜂窩性組織炎送急診,沒想到一抽血竟發現是俗稱「血癌」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惹禍。
收治患者的中國附醫血液腫瘤科葉士芃醫師表示,吳翁經轉診到院時,因傷口嚴重感染,還併發肺炎,在判定其狀況不適合化療後,與3位兒子討論,決定接受BCL-2抑制劑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1個月後肺炎與膿包皆痊癒,體內癌細胞更完全清除,其後也在兒子捐贈骨髓後進行幹細胞移植,追蹤至今已2年沒有復發。
爲了瞭解我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現況,臺大醫院與北醫附醫進行大規模回溯性研究,深入分析2001年至2015年間「全民健保資料庫」、「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與「內政部死亡登記檔」3大資料庫,從9949名確診個案分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困境。
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指出,此回溯性研究顯示,我國每10萬人中,約有2.44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15年間新發個案數從每年364人提升至755人,有明顯上升趨勢,其中患者年齡中位數落在56.2歲,該族羣間更以50至59歲增幅最明顯,顯示疾病有年輕化趨勢。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疾病工作組召集人田蕙芬表示,急性骨髓性患者因骨髓未成熟造血細胞增生,並推積在血液及骨髓,血癌細胞擴散後至全身後,會取代正常血球,導致紅血球不夠,出現臉色蒼白、氣喘如牛,白血球不足,也容易發燒感染。
侯信安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曾長達40年無新藥問世,直到2017年纔有多款標靶藥物來臺,對於無法接受高強度化療的初診患者,可以再去甲基化藥物或低劑量化療中,加入可促進癌細胞凋零的BCL-2抑制劑,可幫助不適合骨髓移植或化療的年長病患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