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辦好兩類學校 支撐教育強國建設
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以下簡稱“兩類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建設教育強國,須統籌兩類學校建設,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本期,我們推出“一市一縣”的經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啓發。——編者
■本期關注: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
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爲了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我們須統籌兩類學校建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科學應對學齡人口變動帶來的挑戰,加快實現教育強國建設目標。
兩類學校高質量發展是檢驗教育強國建設的底線標準
教育強國建設不僅體現在城鎮地區龍頭學校的帶動作用上,更體現在鄉村學校的提質提檔上。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共有小學教學點7.69萬所,在校生規模達到260.74萬人。近年來,爲了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包括大力建設鄉村寄宿制學校、不斷完善鄉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等。
據統計,2022年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有1086.60萬人;全國小學、初中寄宿生規模分別達到967.13萬人、2315.23萬人,約佔在校生規模的9.01%、45.21%,主要分佈在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這些寄宿制學校基本保障了留守兒童“想寄宿就寄宿”的需求,讓更多的鄉村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也有助於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兩類學校發展水平是檢驗我國教育強國建設的底線標準。
兩類學校事關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公平與效率問題
小規模學校保障了鄉村學生能夠在家門口就近入學,有助於化解因上下學交通等產生的各種安全問題,有利於學生良好家庭教育與親子關係的培養,事關鄉村學生是否能“就近入學”的教育公平問題。但是小規模學校因地域分佈廣、師生少而具有一些“先天不足”。
因此,教育部等三部門《關於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簡稱《擴優提質》)明確提出了“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適當整合小、散、弱的鄉村小規模學校”。
對於優化撤併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就學問題,政府提出了發展寄宿制學校等措施,以教育的規模效應提升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這關係到鄉村學生是否能夠“享有高質量教育”的教育效率問題,因爲寄宿制學校可以更好地發揮規模優勢。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和教育部等三部門印發的《擴優提質》都明確提出了“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
以統籌兩類學校建設促進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是鄉村教育振興的兩條道路,兩者既相輔相成,又具有相互替代性。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好了,學生能夠在家門口享有高質量教育,自然會降低對寄宿制學校的需求;寄宿制學校建設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前來就讀,自然會擠壓小規模學校的生存空間。因此,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好兩類學校建設,兩類學校的優化佈局需要協同共進。
在人口相對集中、交通比較便利的鄉村,保留小規模學校,並按照各地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完善學校基礎設施設備、配備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辦好小規模學校的關鍵。受學生規模的限制,在難以避免教師兼課的情況下,爲確保開齊開足開好小學科課程,可以探索實施教師“全科教學”;也可以招聘高素質的小學科教師,通過培訓使其達到教授語文、數學等課程的能力要求,並以提升待遇水平來穩定鄉村教師隊伍。
同時,科學佈局鄉村寄宿制學校。各地應結合本地交通、自然村和人口分佈等因素科學規劃寄宿制學校建設。在人口比較集中、交通又相對便利的村莊,可以探索建設寄宿制學校並適度控制其規模,甚至可以探索在不同行政區劃相接的鄉村,加大縣級政府間的協調,統籌教育資源配置,共同建好兩類學校,跨區域滿足學生就學需求。
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精神辦好兩類學校
兩類學校建設,一邊牽動萬千鄉村家庭,一邊事關地方政府的“錢袋子”。辦好小規模學校需要地方政府大量的教育投入,且有可能面臨使用效益不高甚至“荒廢”的局面;辦好寄宿制學校雖能夠最大化地利用教育資源,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資源,加大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面對“兩難抉擇”,各級政府必須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精神辦好兩類學校,實現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如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從2014年開始就把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作爲全區的“一號民生工程”,區財政每年至少投入1000萬元用於建設或改造寄宿制小學。
統籌兩類學校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更是補齊教育強國建設短板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本文系“教育強國建設目標下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的內涵、任務與實施路徑”項目[項目批准號:GYI2023003]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28日第3版
作者:吳建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