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涼,警惕“低溫燙傷”!使用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請小心——
深秋時節,早晚氣溫較低,不少市民紛紛啓用了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取暖設備。然而,這些看似溫柔的小物件,實則暗藏“危險的熱情”,稍有不慎,便可化身成溫柔的“隱藏殺手”,代號“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顧名思義,是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的熱源(通常在44℃-50℃之間)造成皮膚的漸進性損傷。”北京老年醫院呼吸內科主管護師趙新新介紹,這種燙傷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通常不會立即引起明顯的疼痛感,因此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導致皮膚受損。
低溫燙傷的症狀可能包括皮膚髮紅、水皰、脫皮或發白,雖然面積可能不大,但創面往往比較深,有時甚至會導致深部組織壞死。對於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嬰幼兒等人羣,由於皮膚敏感度降低或自我保護能力較弱,更容易發生低溫燙傷,且燙傷後更難癒合。
預防低溫燙傷方面,北京市隆福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陳雁、北京老年醫院呼吸內科主管護師趙新新提醒,購買取暖物品時,選擇正規廠家產品;使用取暖設備,確保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有人會直接把暖寶寶貼在肚子上或把暖水袋直接貼在腿間,這樣都是非常危險的行爲,可以在取暖設備和皮膚之間放置屏障,如厚毛巾或毯子;避免長時間直接接觸熱源,尤其是準備睡覺時,不要持續讓產熱設備與身體親密接觸;定期檢查取暖設備,確保它們處於正常工作狀態,沒有異常發熱、漏水、漏電問題;定時更換位置或暫停使用,避免同一部位長時間受熱,不要同時使用電熱毯、電熱寶、暖寶寶等物品。
此外,對於老年人、嬰幼兒、長期臥牀、糖尿病患者或感覺不靈敏的人羣,更應提高警惕,減少使用或加強監護。
“低溫燙傷常發生在人體下肢,這是因爲下肢感覺相對遲鈍,低溫對皮膚疼痛刺激較輕,可能不知不覺就被燙傷了。”陳雁指出,被低溫燙傷的皮膚表面看起來可能是紅腫、水皰、脫皮或者發白,卻可以達到三度甚至四度創面,如果處理不當,嚴重者會發生潰爛,長時間無法癒合。
一旦發生低溫燙傷,建議採取以下緊急處理措施——
立即脫離熱源,並用流動的冷水沖洗燙傷部位至少10-30分鐘,以降低皮膚溫度並減輕傷害。
如果局部有水皰或者表皮破潰,需及時就醫進行對應處理。未破的小水皰需避免摩擦、壓迫,可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皰需在無菌操作下使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水皰內的液體,創面使用無菌油性敷料進行包紮,防止感染。
不要使用冰敷,冰敷可能導致組織進一步損傷。亦不可隨意聽信偏方,使用牙膏、醬油等,因爲這些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記者/張兆慧
校對/吳興發
運營編輯/劉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