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導彈炸三峽"的臺專家又發聲 大吹臺反坦克導彈
“兩枚導彈炸三峽大壩”理論提出者,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近日又來發“暴論”了,這一次他開始大吹特吹臺灣的反坦克導彈。
他6月2日受訪表示,臺灣通過大量採購“標槍”和“陶”式反坦克導彈,在灘頭佈置可以“大量殺傷船團”。在“以陸制海”這方面,臺灣戰術領先美軍至少四分之一個世紀,“一個臺軍聯兵營能擋解放軍一個合成旅”。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6月3日報道,蘇紫雲6月2日接受採訪時表示,臺灣2019年從美國當局哪裡採購400枚“標槍”式反坦克導彈與1700枚新式的TOW 2B“陶”式反坦克導彈,有些人批評臺軍是要玩“坦克大決戰”,但臺軍其實是要運用在“以陸制海”上。
近日,臺軍海軍陸戰隊營屬反甲分隊,前往恆春三軍聯訓中心保力山區,進行“標槍”反坦克導彈夜間試射,對此蘇紫雲稱臺軍的“標槍”是“超近海反艦導彈”,能用來“痛扁”登陸舟波。蘇紫雲稱,稱這些陶-2A採用銅線線導,容易“觸水失靈”。而陶-2B採用指令傳輸,“標槍”則採用圖像識別,避免了觸水失靈,提高了效能。
隨後,蘇紫雲開始大吹特吹臺軍所謂“反坦克導彈海”,臺軍通過採購一系列導彈構成了“殺傷網”,登陸敵軍在近岸5公里開始的低潮線、高潮線、坐灘線將成爲“絕命空間”。登陸軍“將歷經地獄火式反坦克導彈導彈、‘陶’式導彈、標槍導彈等精準彈藥攻擊,至岸際2000米開始又遭遇戰車主炮、‘雲豹’精準火力的清繳。”
蘇紫雲評估,以此一火力密度評估,臺軍一個完整聯兵營,在確保野戰防空的情況下,至少可抵擋解放軍“一個合成旅的登陸”。
隨後,他又畫風一轉,開始“乳美”。蘇紫雲宣稱,臺軍早在90年代,就開始“以陸制海”,時任臺軍陸軍司令朱凱生提出將反艦導彈配賦軍團炮兵單位,而美軍到了2019年纔開始爲海軍陸戰隊配備反艦導彈,臺軍的種種理念“領先美軍25年”。
對於這位蘇紫雲是臺灣著名軍事專家,也是“兩枚導彈炸掉三峽大壩”理論的創始人。在2018年1月的一次演講活動中,蘇紫雲宣稱,臺灣應把發展大型水面艦艇和F-35的錢拿出來發展中程導彈,“兩枚就可以炸掉三峽大壩”。此論一出,寰宇震驚,就連蘇紫雲的親姐姐,政治評論員黃智賢都批評舉反人類,連想都不可以想。
臺軍“聯兵營”下轄多達3個反坦克導彈發射組 圖源:臺軍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認爲,蘇紫雲的設想很好,但是他沒有考慮過臺軍的實際。根據臺軍最新的聯兵營編制,臺軍聯兵營營部增設營部連,下轄一個反坦克導彈排3個發射組,想讓這3個發射組組成“絕命火力網”,抵擋住一個解放軍合成旅,其難度不亞於“兩枚導彈炸燬三峽”。
延伸閱讀
原創 :補刀客 補壹刀
執筆/李小飛刀
臺灣“軍事專家”吳明傑近日在島內電視節目中說,“臺灣除了防衛的各種策略手段之外,當然也不排除主動去襲擊大陸的部分軍事目標”。
這些年,依靠內地博主大V的“搬運”,島內一些電視節目“專家”及他們的奇葩言論在大陸走紅,典型如“茶葉蛋”教授。
這些人上不對事實負責,下不對觀衆負責,只對收視率負責。沒有收視率,下一期節目便不會被請,1小時2000塊新臺幣的車馬費也就拿不着。
大陸人也知道這一層關係,因此大多拿他們的話當做娛樂新聞來看。
不過,結合臺灣立場親藍的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前段時間公佈的民調,顯示有79.6%臺灣民衆認爲大陸不可能武統,若兩岸真的發生衝突,48.4%受訪者表態願意上戰場,58.7%民衆相信美軍會協防颱灣。
以及,“臺獨”論壇PPT又打起了用“雄三”飛彈打三峽大壩的餿主意。
不相信大陸可能武統,還想着“反攻大陸”?如果這是場夢,島內相當一部分人可能真的認真在做?
有香港媒體留意到,立場親綠的臺灣民意基金會2018年4月曾發佈民意調查,當時有65.4%受訪民衆認爲“武統”不可能;兩岸若發生衝突,47.4%民衆相信美軍會協防颱灣。
這家香港媒體也想不通,兩岸官方自2008年起通過海基會、海協會實質交流以來,當前關係“沒有最差,只有更差”,但不相信大陸會武統、相信美軍會協防的臺灣人反而變多了,甚至願意走上戰場的人也變多了。不禁想問,臺灣人怎麼了(腦子瓦特了)?
誰給他們的勇氣,做夢的本錢在哪呢?
“反威懾”
事實上,翻開上面那個要“主動襲擊大陸”的“軍事專家”吳明傑的博客,會發現他除了傻傻分不清蘇30和蘇35之外,也並非全然是個純草包,經常寫一些東西,可以從中窺見島內“獨派”的一些心思打算。
在一篇題爲《北京不要低估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的文中講到,民進黨當局要重點去防的,是大陸的“首戰即終戰”及“以戰逼降”。
所謂避免“首戰即終戰”,“臺獨”判斷,武統將依照金門-澎湖-臺灣島的攻擊次序展開,正如蔡英文等一些民進黨人所提,即要支撐住第一波攻勢24小時,最好在金澎就形成拉鋸局面,以等待美國的軍事介入和“國際輿論壓力”。
香港媒體認爲,讓臺灣人“變得勇敢”的主因,是臺灣人仍相信美國軍事實力世界獨強,解放軍仍難望其項背。尤其是美軍的航空母艦戰鬥羣、神盾艦、戰略轟炸機、電偵機近期在日本內海、南海、臺海外圍演習、自由航行,甚至挑釁式的貼近大陸沿岸,“沒有見到大陸有有效且具體的反制作爲”,強化了臺灣對美軍軍事實力及“臺美友好”信心。
刀哥不得不講,永遠心虛沒底,關鍵時刻指望一個域外“爸爸”幫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切“反動派”繞不過去的一個結。
爲了讓“爸爸”看上一眼,島內甚至有政客說,讓她天天吃美國瘦肉精都沒問題。
當然也不是光靠“爸爸”。《紐約時報》近期刊登一篇長文提到,蔡英文當局上個月宣佈,臺灣“國防預算”在上一年5%的增幅基礎上再增加10%。這將把軍費開支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上,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
臺灣還敲定了去年宣佈的一筆交易,將在未來10年購買66架美國F-16戰鬥機,總價值80億美元。
此外,還包括改變臺灣的軍事準則,並加強預備役力量。馬英九任內,臺灣開始逐步取消要求所有年輕男子服兵役這種讓人極不喜歡的做法,改爲自願服兵役。臺軍地面部隊的人數已從2005年的20萬下降到現在的14萬。花在職業軍人身上的人事費用現已在軍費預算中佔據了更高的比例。
目前,臺灣的青年男子現在只需要完成4個月的義務兵役(臺灣不徵女兵),然後加入預備役。但蘭德公司2017年爲五角大樓寫的一份報告認爲,這些訓練“不足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威脅所帶來的挑戰”。民進黨當局試圖改變這個問題,爲了展示預備役部隊的實力,上個月在臺中舉行的海灘軍演首次展示了預備役部隊與常規部隊一起進行實彈演習。
還有“軍事專家”給民進黨當局出主意,比如裝備水雷、潛艇和導彈系統,在大陸飛機和軍艦抵達臺灣島之前將其“摧毀”;再比如以愛沙尼亞或芬蘭使用過的“以小博大”戰略,訓練打游擊戰的部隊以“挫敗大陸的常規部隊”。
同時,“臺獨”勢力也沒有完全做消極防禦的打算,陳水扁時代就有“決戰境外”的提法,加上近年未有的覺得中美摩擦下美國在替自己“撐腰”的良好自信,“臺獨”認爲依靠空軍、導彈等“優勢”,即便進攻不足,破壞也有餘,足以讓大陸掂量掂量後果。吳明傑的“主動襲擊”,PPT的“雄三”打三峽,背後都是這種反威懾理論支撐。
“僞陽性”
臺灣島內應對新冠疫情被內外媒體吹噓成“臺灣經驗”,結果在島內“好好”的人到別地海關一檢測就露餡,面對質疑,臺“衛福部長”陳時中拿出了這個詞。
什麼“僞陽性”,不就是忽悠麼。
過去幾十年,兩岸實力此消彼長,但臺灣普通老百姓對此並不完全清楚,常有去過臺灣的大陸人回來說,被大陸有這個嗎有那個嗎,是不是吃不飽飯的問題圍繞。這幾十年來,到過大陸的臺灣民衆只佔1/4,這些人回到臺灣後,由於種種原因,賺了錢的不吭聲,賠了錢的罵大陸,大多數臺灣人從島內媒體上看到的也就是黑心產品地溝油,並不瞭解大陸發展到什麼程度。
可以說,臺灣民衆過去對大陸是不關心,現在是有點關心但還是不瞭解,存在充分的誤解。
在這種認知作用下,覺得兩岸就軍事實力來說差異不大,臺灣還有海峽屏障,只要拖過一兩天,美日馳援,大陸沒有決勝把握,也不奇怪了,
這種認知赤字給了民進黨當局以捏造“僞陽性”的忽悠空間。他們也有動力,一方面,在臺灣所謂的民主體制下,爲保證繼續執政,民進黨必須拿謊言去圓謊言,創造一個對外隔絕的夢境。
另一方面,正如吳明傑所說,要防備大陸所謂“以戰逼降”,軍事爲輔,統戰爲主。這是“臺獨”最爲害怕的。民衆一旦覺醒,“臺獨”就再無謀獨可能了。
此外還有一點,是“臺獨”勢力內心真實的想法,也是大多數反華勢力至今篤信的幻想——“中國崩潰論”。
刀哥在“李登輝終於死了,但還有個很大的遺憾!”一文中曾經提到,近代中國的衰落,是東亞最大的地緣政治悲劇,這種悲劇的副產品,是一些處於地緣政治夾縫中的勢力,誤以爲某個域內國家(如舊日本),或者域外大國(如美國)可以長久地主導整個地區的秩序。
從這個誤解出發,他們內心無法剋制的有一種衝動,或者說“期盼”,把中國的崛起當做一種“意外”,必將在未來某個時間點突然結束,那時東亞將重迎美日兩個“國王”。
香港媒體就此提醒說,多數臺灣人不知道北京願意爲“核心利益”付出多少代價,以及不瞭解“臺灣問題”是“核心中的核心”,僅以當下北京面臨所謂“外憂內患”,判斷就算臺海可能衝突,也是在未來而非現在。因此對內地的“認識”不足,危害恐更甚於相信美軍會協防颱灣。
港媒文章認爲,臺灣人如果願意花一些時間去看看新中國的歷史,包括抗美援朝、珍寶島事件、對越自衛反擊戰等等,就可以知道大陸考慮的從來不是“能不能打”,而是“該不該打”;只要對大陸發展“兩彈一星”的歷史有一些瞭解,就可以知道國際的孤立、打壓,或許會造成大陸想要成就的事業造成阻礙,卻從來不會減損他們的決心與信心。
從最近兩年臺灣親綠、親藍智庫民調數據可以發現,大陸不可能武統已成“主流民意”相信的另類“臺灣共識”,不論其“相信”的原因如何,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臺灣問題被視爲“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利益”,輕易地判斷解放軍是“紙老虎”、認爲北京是“放羊的孩子”而恣意訕笑,甚至鼓動風潮,都是不智的。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