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負碳技術、碳盤查是什麼?減碳關鍵字一次看懂

國際訂下2050淨零碳排目標,各大企業進行碳盤查勢在必行。 圖/freepik

1.碳匯(Carbon Sink)

能夠吸收、儲存和固定碳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以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自然或人工系統,稱爲碳匯,可以想像爲二氧化碳的「倉庫」,地球的自然資源例如:森林、海洋、溼地、土壤等等都包含在內,又稱自然碳匯。

碳匯主要包括:以森林爲主的「綠碳」,透過植物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爲有機碳儲存在生物體和土壤中;以海洋生態系爲主的「藍碳」,如紅樹林、海草牀、深海底泥等等,都能夠儲碳;「黃碳」指陸地上固碳量最高的土壤,也與農業密切相關。

自然碳匯經過減碳效益的驗證後,可轉爲碳權進行交易買賣。目前以森林碳匯轉爲碳權的驗證方式相對成熟。

以森林爲主的「綠碳」,透過植物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轉爲有機碳儲存在生物體和土壤中。 圖/Unsplash

2.負碳技術

抵銷企業生產與日常生活的碳排,達到碳移除量大於排放量的「負碳排」目標,透過碳捕捉技術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封存及再利用,可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負碳技術主要分爲兩大類:以科技爲基礎的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和以自然爲本的自然碳匯技術。種樹造林就是廣泛運用的自然碳匯方法。

碳捕捉技術,主要還可以分爲4種形式:

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DAC):使用吸附劑或化學反應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封存於地下,或轉化爲其他產品。

從碳排源頭直接收集二氧化碳(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在排放源捕捉二氧化碳並封存,避免其進入大氣,也可視爲「人工碳匯」。但若來源是高碳排的化石燃料,可能僅能達到減碳或碳中和。

生質能源的碳捕捉技術(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ECCS):生質物(如沼氣、廢棄物衍生燃料)產生能源的過程,運用技術捕捉其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並封存或再利用,達到負碳。

碳利用(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CCU):將捕獲的二氧化碳轉化再製爲其他產品,如建材、化學品、燃料等等。

3.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

計算碳排放量時需使用排放係數,可透過例如經濟部工業局開發的碳盤查計算器等數位工具進行計算。 圖/摘自經濟部產署網頁

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範圍可分爲3個範疇:直接排放、能源間接排放和其他間接排放。直接排放指的是企業組織自有設施的排放源,包括製程、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排放;間接排放,指企業外購的電力、熱能及蒸氣等能源的排放;其他間接排放則,爲產品從生產到整個使用週期,包含上下游供應鏈所產生的排放、也包含員工通勤和差旅的碳排。

爲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企業及組織需先盤點自身的碳足跡,即產品或服務的生命週期中,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內容包括確認範疇、收集相關數據、計算排放量、分析與報告,以及制定減碳策略。

計算碳排放量時需使用排放係數(Emission Factor),可透過例如經濟部工業局開發的碳盤查計算器等數位工具進行計算,經第三方驗證機構查覈結果後,登錄至國家或主管機關的資訊平臺。

Take action!加入《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