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在東北聯想臺灣的處境
七三一部鍋爐遺址,是日軍在東北暴行的罪證。(臺北市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提供)
二O一六年至今,時隔兩年,我再次踏上了中國大陸的土地。這次的目的地是東北三省。 這次的旅程,以歷史的軌跡來看,與兩年前的西北之旅大相逕庭。如果說,西北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一本中華民族的上古史。那麼東北,就是中華民族受難地,是一本中華民族的近代苦難史。
一片遼闊的綠海
一百二十六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億兩千多萬的人口,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卻又地廣人稀的東北,長年來總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早年的女真人、契丹人、蒙古人還是近代的俄國人、漢人、日本人、朝鮮人,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濃重而難以磨滅的筆跡。
「遼闊」是我對東北的第一印象。當飛機準備降落的廣播響起時,頭往窗外一看,是一望無際的廣袤平原。與臺灣切成數小塊的畸零地不同,地廣人稀的東北,綠油油的田一塊綿延着一塊,只有在極遠處,看到了一處小小的聚落後,又是一片遼闊「綠海」。直到踏上哈爾濱的土地時,仍然無法幾分鐘前壯麗景色所帶來的震撼中回神。
「涼爽」是我對東北的另一個印象。走出飛機,迎面而來的是帶着絲絲涼意的風,盛夏七月,能夠有這樣天然的享受,很是幸福。我本以爲這是地處偏僻的哈爾濱機場纔有的,後來才發現,原來整個東北夏季都是這樣宜人的氣候。
猶記在瀋陽的夜晚,入了夜的大街雖然沒了早上的繁華,卻不讓人覺得蕭索,反而多了分愜意。在夜遊返歸的計程車上,師傅沒有開冷氣,而是打開了窗戶,沁涼的夜風就這樣徐徐吹來。車上沒有人說話,卻也不覺得尷尬。師傅扭開了收音機,緩慢而閒適的歌曲從音響中流出……。半個小時,不算短的路程,結束時竟讓人有種捨不得的感覺。縱使很多人說,東北要冬天玩纔有意思,我卻覺得,夏季的東北也有着它獨特的魅力。
除了瑰麗的自然風光外,東北的人文景緻也獨行於其他地區。網路上說,東北人的「爆脾氣」是全中國出了名的。也許是血液中流着過往塞外民族的悍勇基因,又或着,是因過往受盡敵寇壓迫而養成的不屈,東北人在說話、處事都特別直接、豪放。對於說話講究輕聲細語、婉轉曲折的南方人來說,一開始跟東北人說話還真需要一點勇氣,才能接下他們如同「狂風驟雨」的說話方式。
最後要說明的東北印象,就是它「獨特且沉重的歷史樣貌」。這個從最初開墾到工業化不過一百年的地區,卻因爲它優秀的自然資源,招致兵禍連連。從哈爾濱到大連,這塊土地處處可見戰爭的痕跡。從過去女真、契丹的爭奪戰,到近代日俄戰爭監獄、中東鐵路大橋、七三一部隊實驗室、僞滿皇宮……,參觀東北的歷史文化景點時,總有種壓抑的感覺。這種壓抑,來自於對過去平民無辜遭受屠戮的不捨,也來自對無情殖民者的憤怒。
東北歷史辛酸難忘
對任何地區而言,「歷史、自然風光、人文風情」這三個元素,是組成一個地區的樣貌,以及外地人對這個地區印象的必要條件。即使東北地區開發歷史甚短,卻因爲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自然資源,使得它「年紀輕輕」就被迫「幕後轉幕前」,在當代歷史書上留下難以漠視的一筆。
在這次的旅程中,雖然看了很多東北辛酸的過去,卻也看見更多東北人逐步走出歷史禁錮,奮力邁向未來的精神。這對於同樣受過殖民者侵略的臺灣來說,也許是我們我們可以思考的──對於歷史,我們究竟是要「緊追不捨、清算到底」,還是要「瞻前不忘顧後,逐步向前」呢?也許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是目前臺灣社會所面臨困境的解藥。(劉家叡)
本文由臺北市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提供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