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研究》大陸文化軟實力對臺灣青少年的影響研究(任冬梅)
《後宮甄嬛傳》在2011年播出後,至今仍是不少人常常拿來重溫的經典宮鬥劇。(圖/中時資料照)
2019年1月2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兩岸青年要勇擔重任、團結友愛、攜手打拼。我們熱忱歡迎臺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兩岸中國人要精誠團結,攜手同心,爲同胞謀福祉,爲民族創未來!」青年是構建兩岸關係重要的參與者、影響者,甚至是引領未來兩岸趨勢走向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可以說,青年是兩岸關係的未來。中共十八大以來,大陸方面持續對臺釋出善意,相繼提出「三中一青」(即中小企業、中低階層收入、中南部民衆以及臺灣青年)、「一代一線」(即年輕一代和基層一線)等羣體的兩岸交流新政策,這其中臺灣青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大陸也不斷推出針對臺灣青年在陸生活學習創業就業的「同等待遇」,均凸顯大陸對臺工作已將臺灣青年羣體視爲「重中之重」。大陸可以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實實在在地讓在陸臺青享受發展機遇、感受祖國溫暖,然而對於在島內的青少年,由於隔着一道海峽,尤其是民進黨當局的「抹黑」、干擾與阻撓,大陸很難直接對他們產生影響。好在近年來隨着大陸實力的增長,尤其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島內青少年開始瞭解真實的大陸,對大陸放下排斥,積累正面觀感,甚至產生一種親近感,而這無疑是改變臺灣地區下個世代認同的關鍵起點。
「軟實力」一詞由約瑟夫•奈在1990年由《誰與爭鋒:美國力量的轉變》一書中提出,他通過分析文化、價值觀等軟力量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作用,力圖構建理解國際競爭和分析國家綜合實力的新的理論框架,從而超越傳統的以軍事和經濟等硬實力爲主的國家綜合實力分析範式。「軟實力」的影響要通過吸引、非強迫的方式來對人們的觀念體系產生效應,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他認爲,硬實力和軟實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爲突出。在約瑟夫•奈之後,軟實力理論風靡全球,在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文化軟實力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觀念體系、生活行爲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這表明黨和國家把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爲一項重要的戰略來落實,提升文化軟實力對於塑造國家形象、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大陸對臺灣地區文化軟實力傳播方面,目前有兩條路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一條是大陸電視劇、綜藝節目、紀錄片等影視娛樂產品;一條是以TikTok、小紅書爲代表的大陸社交媒體平臺,這兩條路徑充當了兩岸文化交流傳播的載體。通過影視娛樂產品這一媒介形式,能夠相對系統的向臺灣受衆傳達中華文化、歷史、當代社會發展等內容,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人們的思想觀念施加影響;通過大陸社交媒體平臺,則能夠以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吸引島內民衆尤其是青少年的關注,並藉助「去政治化互動」、「虛擬社羣意識」和「趨同效應」建立一種長時的認同形塑機制。通過這兩條路徑所傳播的大陸文化軟實力,逐漸開始在臺灣民衆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顯現影響,大陸流行用語在臺灣年輕人中普及,臺灣青少年愛用簡體字,螺螄粉、魔芋爽、冰粉、酸菜魚等大陸美食越來越多出現在臺灣的街頭巷尾……對於「00後」「10後」的臺灣年輕人來說,大陸不再是「貧窮落後」代名詞,反而成爲「經濟發達」、能輸出有吸引力的潮流文化的地方,至少在吃喝玩樂、影視文化、日常生活層面,臺灣年輕人對大陸文化的接受度已經很高。
一、大陸影視娛樂產品風靡臺灣
大陸電視劇於1996年2月正式引進臺灣。2000年之後,臺灣播出的大陸電視劇數量迎來了快速增長期,而更大的轉折出現在2010年前後。大陸「80後」「90後」記憶猶新的是青少年時期追看臺灣的影視、綜藝長大,但過去臺劇不斷輸出到大陸的局面,於2009年後開始出現轉變。從這一年開始,大陸廣電總局境外劇的許可部數中,臺劇出現連年下滑;但反觀臺灣地區電視臺境外劇的比例當中,大陸戲劇逆勢崛起。從臺灣地區文化事務主管部門《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中可以發現,自2009年起,大陸戲劇播出時數連年增長,使得向來一枝獨秀的韓劇開始與大陸戲劇相互角逐境外劇播映時數最長的霸主。大陸戲劇後來居上,首度於2012年超越韓劇,更在2015年、2016年、2018年均擊敗韓劇登頂。根據《2021年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大陸劇以3萬3239小時、34.73%的佔比再次成爲播映時數最長的境外劇,較2019年增長6.97%,佔當年度境外電視劇播映時數比重逾五成以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陸劇播映時數與佔整體比重還首次超越了臺灣本土劇,成爲所有類型中播映時數最長的劇集。
2011年,臺灣自大陸進口的戲劇就已多達151部,遠多於臺灣本地自制劇的49部,引進劇就這樣漸漸瓜分了臺灣市場。2004年至2008年間,引進劇還只佔整體電視劇收視的25.27%;到了2012年,大陸引進劇收視率的佔比已經提升至35%。2012年,《後宮•甄嬛傳》和《步步驚心》在臺灣熱映。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雖然《後宮•甄嬛傳》剛在臺灣上映時,首集收視率只有0.48%並不高,但由於劇情吸引人,後來收視率增加至2.32%,並創下最高2.97%的收視率。《後宮•甄嬛傳》廣受臺灣觀衆歡迎,且在15歲至45歲的受衆中收視率最高。2013年9月,《蘭陵王》在臺灣中視八點檔播出,首播收視率就達到了3.18%,超過了臺灣本土劇以及許多大陸電視劇,引發不少年輕觀衆的追捧。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蘭陵王》自開播後平均收視飆升至3.64%,收視人口數達到173.6萬人,演員「馮紹峰」更成爲搜索熱詞。2015年共有14部大陸劇登陸臺灣熒屏,其中有9部收視率超過1%。榜單前10名中大陸劇佔據3席,其中《武媚娘傳奇》以2.24%的平均收視率,居2015年臺灣地區收視率冠軍。《琅琊榜》是華視2015年的年度大戲,開播以後收視率也是每日增長,在臺灣所有同時段電視劇中收視率名列前三,最終拿下無線臺收視第一。根據新華網臺北2015年12月11日的報導,從明星、作家到普通人紛紛熱追該劇,有的甚至因爲熬夜追劇引發健康問題。臺灣地區2021年度十大熱搜劇集中,紅遍全球的Netflix韓劇《魷魚遊戲》僅位居第2位,高居榜首的是鍾漢良、譚鬆韻主演的大陸古裝劇《錦心似玉》。值得一提的是,《錦心似玉》在香港的該類榜單中也位居第3,可見討論度、影響力的確不俗。除此之外,大陸劇還有4部劇入圍前十,它們是《你微笑時很美》、《你是我的榮耀》、《賀先生的戀戀不忘》和《長歌行》,分別位居第4至7位。而韓劇入圍的僅3部,臺劇更是隻有2部。
除收視屢創新高外,大陸劇在臺灣的回放率也頗爲驚人。一般來說,由於電視節目更迭頻繁、數量衆多、競爭殘酷,大量新上映的電視劇只能播一次就不再回放,成爲「一次性產品」。只有少數劇情引人,演員陣容優秀,具有藝術魅力和人文氣息的電視劇能被重複播映,成爲經典,以此滿足受衆的審美需求。在臺灣,收視長紅的《後宮•甄嬛傳》創下了首映後3年內回放10次的紀錄,《步步驚心》則以回放6次的頻率緊追在後,《雍正王朝》則在16年間反覆播出17次。直到2023年春節,《後宮•甄嬛傳》都還在回放。從1月18日至29日,買下《後宮•甄嬛傳》在臺播出版權的八大電視臺於視頻網絡平臺將該劇播放了5輪,創下超過473萬人次的高流量。最後一輪播放大結局時,同時觀看該劇的人數達到3.2萬。
此外,題材日益新穎、製作精良的大陸綜藝節目也在臺灣累積不少人氣。如近年來的《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中國有嘻哈》《乘風破浪的姐姐》《奔跑吧兄弟》等,都在島內取得不俗收視和口碑。受大陸影視娛樂文化產業吸引,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從「哈韓」「哈日」轉而開始將眼光投向大陸。
二、大陸社交媒體平臺在臺灣走紅
基茨曼認爲,社交媒體可以定義爲一種以計算機爲媒介的交互式技術,它通過虛擬社區和網絡促進信息的表達、創建和共享。卡普蘭和哈林認爲,社交媒體是一組建立在Web2.0技術基礎上,藉助互聯網應用程序完成創建自媒體內容的平臺。簡單來說,相較於其他形式的新媒體,社交媒體更側重於媒體的屬性,即社會化屬性,社交媒體就是具備社交功能(自發傳播、高頻互動)的媒體。
根據諮詢公司Wearesocial和Kepios聯合出版的《Digital2023:Taiwan》報告顯示,2023年,臺灣網絡使用者總數已達2168萬人,相當於全臺90.7%人口,較2022年增加了16萬人。根據「臺灣網絡信息中心(TWNIC)」公佈的《2022臺灣網絡報告》顯示,18-29歲、30-39歲臺灣民衆上網率已接近100%。《Digital2023:Taiwan》指出,在所有的網絡使用者中,高達95%的民衆有通過移動網絡(手機)上網的習慣。2023年,全臺約有2020萬的社交媒體平臺用戶,佔全臺人口的84.5%,佔全臺互聯網用戶羣(無論年齡)的93.2%。就使用時間而言,臺灣人每日平均花費2小時6分鐘在社交平臺上,較2022年增加2分鐘(1.6%)。也就是說,臺灣的上網人數已經佔據人羣絕大多數,且18-39歲青年上網率達100%,超過九成的網絡用戶使用社交媒體,且每人平均擁有8.4個社交媒體賬號。因此,社交媒體對臺灣社會及輿論場域的影響愈發明顯,對臺灣民衆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思想觀念,甚至價值認同等都將產生較大影響。
在臺灣流行的社交媒體主要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的Facebook、YouTube、LINE(韓國)、Instagram、Twitter等,及由原臺灣大學生杜奕瑾等人創立的文字聊天論壇PTT和原臺灣大學生林裕欽等創立的綜合性論壇Dcard。而隨着大陸互聯網行業的顯著發展,微信、QQ、微博、抖音、今日頭條、小紅書、嗶哩嗶哩、淘寶等社交平臺崛起,並逐漸開始收穫臺灣地區的使用者,在這其中,抖音(臺灣地區爲TikTok)和小紅書是最受臺灣民衆青睞的社交平臺。
抖音短視頻(TikTok),簡稱抖音,是一款視頻社交應用程序,自2016年9月由大陸獨角獸企業「北京字節跳動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開發上線,定位爲適合年輕人的音樂短視頻小區。抖音海外版TikTok的下載和安裝量曾在美國市場躍居第一位,並在日本、泰國、印度尼西亞、德國、法國和俄羅斯等地,多次登上當地AppStore或GooglePlay總榜的首位。2018年初,TikTok正式進入臺灣地區,迅速成爲下載量排名第一的短視頻APP。據數字營銷平臺Kepios調查顯示,2023年,TikTok在臺灣地區的使用者已超過533萬,佔臺灣人口近四分之一。臺灣民衆最常使用的社交媒體平臺依序爲:LINE(90.7%)、Facebook(85.3%)、Instagram(65.3%)、Messenger(60.3%)與TikTok(36%);其中,前四名的使用比例皆有下滑趨勢,唯獨TikTok逆勢增長,使用率較2022年新增了0.8%。目前,TikTok整體廣告觸及人數較2022年增加了28.1%(120萬);在性別組成方面十分平均,分別是男性50.2%、女性49.8%。據《Digital2022:Taiwan》調查指出,TikTok臺灣青少年用戶(24歲以下)的比例高達38%。
小紅書於2013年6月由毛文超和瞿芳在上海創立,最早以海外購物攻略起家,如今已是中國年輕人查詢資料的第一把交椅。2023年2月7日,小紅書官方宣佈,小紅書網頁版上線。根據官方數字,小紅書每月活躍賬號高達2.6億人,等於每六個中國人就有一個使用;72%使用者爲「90後」(33歲以下)。月活創作者逾4300萬,筆記日發佈量超過300萬。在小紅書每天活躍用戶中,60%會在平臺進行主動搜索,日均搜索查詢量已經接近3億。小紅書於2018-2019年左右開始在臺灣地區慢慢累積用戶,2021年開始大幅增長。2022年2月,小紅書一度登上臺灣地區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的冠軍。2022年3月及4月,在臺灣地區GooglePlay商店的免費社交軟件分類排行中,小紅書多次擊敗Facebook、Instagram、微博等軟件,位居榜首。島內網媒READr(讀+)自制的「熱門手機應用程式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臺灣年輕世代「愛用」的熱門社交軟件前十名中,包括三個大陸APP:TikTok、小紅書、微博。其中,小紅書和微博都躋身臺灣地區初高中(高職)生和大學生同時「愛用」的社交軟件前十名。根據網站分析工具SimilarWeb的小紅書數據統計,2023年9月至10月,臺灣人造訪小紅書的流量佔比爲1.39%,僅次於中國大陸,而馬來西亞(1.07%)和香港(1.05%)分列第三和第四。
除TikTok與小紅書以外,微博、嗶哩嗶哩、美圖秀秀、淘寶、知乎等大陸視頻、社交、購物、直播、美顏軟件平臺,在臺灣年輕人中也擁有不少支持者。這些臺灣「90後」「00後」甚至「10後」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個廣闊新奇有趣的網絡世界,便迅速開啓了從「看客」到「嚐鮮」,再到「達人」的「玩轉」之旅。
三、大陸文化軟實力的積極影響
無論是大陸影視娛樂產品還是大陸社交媒體平臺,在臺灣地區流行、走熱,尤其是獲得青少年的追捧,背後有許多相同的原因:首先,兩岸同文同種的文化親近性與生俱來,易於被調動與運用。大陸與臺灣之間的同根文化是聯結兩岸人民的紐帶,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相似的價值觀念,相似的人文情感,使得優秀的大陸影視作品容易被臺灣觀衆所理解和接受,因而能夠在臺熱播;同文同種的文化背景,讓迴歸日常生活議題的「互動」更能夠產生「虛擬社區」的認同感,因而大陸社交平臺能夠在臺風行。其次,隨着大陸綜合實力的增長,資金、人才、內容、創新能力等都有了質和量的飛躍,這反映到影視製作上就是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電視劇、綜藝節目等,反映到互聯網行業上就是產生了一大批內容新穎實用、技術強大、用戶體驗佳的社交媒體應用軟件。第三,臺灣綜合實力的相對衰落,導致臺灣本土影視製作能力日漸下滑,規模縮小、人才流失,本土市場疲軟,大陸影視娛樂產品進入臺灣市場有了更多競爭優勢。大陸已成爲中文流行文化和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的引領者,在互聯網產業方面也位居世界前列,平臺迅速迭代,流行文化迅速發展,反觀臺灣則不復往日活力,因而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願意使用大陸的社交媒體。
電視劇是文化傳播的載體,電視劇所傳達的內容不僅僅是劇情本身,更有其背後的故事背景、文化元素、人文情感、意識形態等等。電視劇通過軟性的講故事的方式來傳達倫理關係、歷史傳統、社會問題、文化元素、民族傳統、價值取向,通過吸引、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對人們的觀念施加影響,從長遠來看,具有重要的社會影響力。《後宮•甄嬛傳》在臺灣熱播時,也一時間引領了臺灣的文化、飲食、時尚,並掀起了熱門話題。當時,小S、陶晶瑩等臺灣知名主持人在電視節目裡會常常引用「賤人就是矯情」、「四郎」等說法,將電視劇臺詞帶到與觀衆的互動中,也帶紅了「甄嬛體」。有些臺灣電視臺還推出了配音版本,演員們操一口閩南話,在臺灣南部極受歡迎。有島媒體曾針對臺灣大學生流行使用的大陸用語進行統計,以2020年爲基準,前15名使用頻率最高的大陸流行用語分別爲「閨蜜」、「立馬」、「特好/特別好」、「網紅」、「顏值」、「小姐姐」、「在線」、「奇葩」、「信息」、「好評」、「套路」、「老司機」、「學霸」、「佛系」、「視頻」。從使用趨勢來看,2020年前15名使用頻率高的大陸流行語,在2015年至2016年間使用頻率飆升,接續幾年的使用率都居高不下。例如,「閨蜜」一詞從2014年開始有人使用,2015年開始出現次數飆升3000次,2016年更增長了4倍。無獨有偶,「網紅」、「顏值」、「單身狗」、「撩妹」這些詞彙,2016年相較於2015年的使用次數,都增長了兩位數以上。2015年是大陸劇在臺播出較多的一年,包括《琅琊榜》、《何以笙簫默》、《花千骨》等熱門劇集,也是從這一年起,大陸流行語在臺灣年輕人常用的論壇上的使用次數、佔整體文章的比例開始猛烈增長,並在2016年達到高峰後持續流行,可見陸劇對臺灣年輕人流行用語的影響。大陸影視劇可以向臺灣民衆闡釋中華形象與民族文化、喚起相同的價值觀念與社會問題的共鳴、激發民族意識與同根互依的深層情感、傳播大陸語言生活與城市影像符號等,還能夠向臺灣觀衆傳播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社會國情、價值觀念、家國情懷等,使臺灣觀衆能夠接受更正面的大陸形象,喚起他們的尋根意識與家國意識、拉進兩岸人民的心靈距離。
隨着大陸社交媒體在臺的廣泛使用,經由網絡交流帶來的信息傳播和社交互動將有助於臺灣青少年積極融入「線上社區」,並建立一種新的跨越時空界限的社羣集合。TikTok、小紅書等無涉政治而以娛樂、個人生活類知識及資訊爲主的分享生態,更容易讓臺灣青少年用戶淡化對大陸的負面觀感,甚至對大陸同齡人的日常生活狀態產生好感或正向評價。臺灣青少年族羣使用TikTok、小紅書等大陸社交媒體,不但會看到大陸年輕世代真實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及大陸社會真實的狀況,也會讓島內年輕人從細微處認知到兩岸的「相同與不同」。從生活類資訊到簡體字到日常笑點的細水長流吸收,從討論同一部劇、追同一個明星到打相同的遊戲,能夠讓臺灣地區年輕族羣與大陸的同齡人減輕文化隔膜,實現文化親近,乃至形成共同的「虛擬生活圈」。正是由於TikTok、小紅書的流行,「抖音美食」、「小紅書爆款美食」已經成爲臺灣民衆身邊的日常,以前都是大陸同胞拉一張赴臺購物清單,現在直接逆轉,小紅書上10個臺灣IP有9個都在詢問大陸美食和代購攻略。如今,在臺灣的街頭巷尾,看到的不再只是山西面館、山東饅頭這類傳統的地方美食,夜市上多了好歡螺螺螄粉、李子柒螺螄粉、衛龍魔芋爽、黃飛紅麻辣花生等熟悉的新一代大陸美食。臺灣本土最大的購物網站「蝦皮」上,零食銷售量排名第一的就是魔芋爽,而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臺灣最火的頻道很多都與「大陸零食開箱」、「大陸零食測評」有關,其中又以辣條測評最受歡迎。雖然目前TikTok、小紅書的影響遠遠無法改變島內年輕人的「國族認同」,但可以以去政治化的生活議題接入,淡化年輕世代對「中國」大而化之、刻板印象的反感與排斥,創造與對岸同齡人共享的「虛擬社羣意識」,從審美、口味、情感、心理上與大陸年輕人共情共感,不再「不假思索」的一味「恐中、反中」,而是增添了更多熟悉感與親近感。文化層面的互通共感,正是形成好感乃至認同的基石。
四、結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21世紀以來,在中華五千年深厚文明的滋養下,在實現全面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綜合實力的支撐下,大陸文化軟實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空前發展,也成爲了兩岸社會從瞭解、理解,到契合、融合的一種重要動力源與粘合劑。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文化交流是一個相互融合的過程。縱觀兩岸流行文化的變遷,早期臺灣影響大陸較多,慢慢地大陸影響力越來越大,兩岸流行文化版圖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正是由於文化上擁有天然的親近感,纔會讓兩岸民衆自發地喜歡上來自對岸的文化,從而拉近彼此距離。這不是人爲的政治因素可以規定和改變的。
大陸以影視文娛產品、社交媒體平臺及其上展現的生活方式爲代表的「文化軟實力」,正越來越吸引臺灣青少年的注意。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以及兩岸在文化層面天然存在的親近性,讓臺灣青少年願意接近、認同、甚至模仿大陸的流行文化,人爲築造的高牆並不能阻擋這種喜愛與交流「自然而然」地發生,因爲「生活方式」的呈現,本身就有巨大力量。雖然從傳播角度看,大陸「文化軟實力」並不能讓臺灣青少年立即改變意識形態和身份認同,也就是「獨派」勢力所擔憂的從「天然獨」變爲「潛在統」,但至少能讓他們願意接近、瞭解大陸,並對大陸放下牴觸、排斥,由「無端厭惡」轉變爲慢慢積累正面印象,而這正是形成好感、「實現心靈契合」的第一步。
新時代大陸應繼續鞏固並擴大對臺的文化軟實力影響,包括走產業化發展之路打造文化強國,實現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目標;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以人才促進創意,以創意引導發展,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對臺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有效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臺文化交流新格局,增強中華文化產品在臺灣市場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兩岸青年交流中加大「融媒體」力度,整合新媒體平臺,打造與時俱進的兩岸青年合作網絡平臺,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創新對臺文化傳播形式,善用合作機制等,以引導更多臺灣民衆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逐步改變身份認同。(作者爲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原刊載於上海臺灣研究所倪永傑主編的《臺海研究》雜誌2023年第4期,授權中時新聞網轉載)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