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團隊發現西邊界流隨全球暖化加強 成果登國際頂尖期刊
臺大團隊發現西邊界流隨全球暖化加強 ,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論文第一作者陳玟卉(中:三年級博士生)、通訊作者任昊佳副教授(左)、及參與作者之一蔡李人誼(三年級博士生)。(臺大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臺大地質系博士生陳玟卉與地質系副教授任昊佳率領的國際團隊,利用珊瑚同位素紀錄,首次發現西邊界流隨全球暖化加強,證實其對太平洋以及全球氣候的重要影響,此發現在6月26日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Geoscience》。
熱帶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大的暖池,具有強烈的大氣對流過程,也是颱風的主要生成源地、聖嬰現象發生的重要場所,對全球熱帶和臺灣氣候具有重要的影響。
其中位於南太平洋的索羅門海提供副熱帶海洋與赤道海洋連結的重要環節,西邊界流將上層海水從南太平洋通過索羅門海傳輸進入赤道,成爲赤道潛流的主要海水來源,進一步調控赤道海表溫度以及聖嬰、反聖嬰活動。
但限於衛星和儀器等觀測資料的短期性,索羅門海的西邊界流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究竟是增強還是減弱,目前學界還不清楚。
任昊佳表示,團隊發現索羅門海珊瑚骨骼中所保存的氮同位素(15N/14N比值)對於副熱帶與赤道水團的交換非常敏感,因此可以用來記錄西邊界流的強度變化。利用來自所羅門海的珊瑚記錄,這個研究首次說明南太平洋西邊界流自20世紀以來隨全球地表溫度上升而明顯增強,造成赤道潛流的強度增強。
任昊佳說,在此背景之上,珊瑚記錄同時顯示出強烈的10年震盪週期性,表明西邊界流的增強時期對應於東赤道太平洋海表溫度上升的時期,這個觀測結果直接證實大氣海洋模式中所預測的西邊界流控制赤道海洋熱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西邊界流的增強將會進一步增加其對於赤道太平洋以及整個太平洋及全球氣候的重要性。
臺大表示,這些研究結果爲驗證大尺度的大氣與海洋模式提供寶貴資料,有助於學界進一步通過這些模式預測全球氣候暖化背景下的未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