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凌霜 冬遊綿陽 || 魏城古剎北山院,竟有如此大規模唐代摩崖造像
位於魏城鎮先鋒村的玉珠山,尤如一尊臥佛靜躺在金牛古道上。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在佛身之上的密林深處,還藏有一座千年古剎—北山院。
北山院又名大佛寺,建於唐代,有詩載爲“九重十八殿”,氣勢恢弘,曾是當地重要的佛教場所。舊時的寺院早已灰飛煙滅,現在的寺院是近代復建的,但在大殿側後的絕壁之上,精雕細琢的摩崖造像和石刻可見當年的這座古剎規模非同一般。
走近石壁,一排排遺留下來的摩崖造像令人驚歎。右邊14龕造像分佈在8個石窟內,全長32米,高2.8米至5.1米。左邊80米處的山坡上,一塊形似櫃子的巨石之上佈滿佛像,兩者之間有一條石板古道通往崖壁上方。
北山院造像主要開鑿時間在唐末,是目前綿陽已發現的唐代摩崖造像中年代最早的。根據史料記載,北山院建築相當宏偉,殿內有就山勢開鑿的石刻大佛一尊,大佛爲半身,僅頭部就高4米、寬4.5米,兩側有十八羅漢。殿後石壁摩崖造像也極爲壯觀。北山院所在地魏城,歷史悠久,西魏建縣,唐屬綿州,處在四川通往北方的重要驛道金牛道中段。
▲三觀音
三觀音皆頭戴冠,趺坐於仰蓮臺之上,左右有二脅侍菩薩,這在觀音造像中是難得一見。
▲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三頭八臂,三頭皆戴冠,憤怒相。主臂包拳於胸前 ,腕間各纏一蛇 ,其它六臂分別握金剛杵、揮金剛斧、託法輪 ,拿罥索等,手腕皆有纏蛇。着裙,左腿弓,右腿伸,腰間有帛帶飄下。龕右側,有題記一則,但多數文字已經模糊,僅僅有“建置北山院”及“大唐乾符六年(879年)”字樣。
▲地獄十王
地獄十王龕是整個摩崖造像中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龕,共、六幅畫面,上下各三幅。
▲五七閻羅王和地藏菩薩
上層中間“C位”的是地府名聲最大的閻羅王和地府的主管地藏菩薩。明顯這二位的尊格高於其它幾王,地藏菩薩頭頂還有華蓋。侍者的數量明顯最多,排場最大。
▲六七變成王和七七泰山王
▲一七秦廣王和四七五官王
▲五道轉輪王
轉輪王和閻羅王一樣身邊隨扈一大幫,頭戴鳳翅兜鍪,身披明光甲,袢甲絲絛,雙手攤開置於桌案上。身材魁梧,威風凜凜。
▲二七宋帝王和三七初江王
▲三聖僧龕
單層平頂龕,龕楣處有素面雀替,龕內鐫刻三聖僧,二弟子和二供養人像,非常漂亮的一龕。
▲金剛經
巖壁末端還有楷書的金剛經一部 ,體量很大,刻工細緻,但風化剝落嚴重。
▲金櫃子千佛造像
在石壁北面約80米處,有一塊外形像櫃子的石頭,人稱“金櫃子”,正面及側面雕刻了造像近400個。
上世紀60年代,爲避免風雨對摩崖造像的影響,綿陽地區曾專門撥款在石壁上修建房屋,當時北山院建築及摩崖造像保存相當完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在“破四舊”運動中,北山院中殿宇及石刻大佛、十八羅漢等被毀,其它的佛像頭部也遭到破壞,石壁上爲摩崖造像遮風擋雨的房屋同時被毀。
在綿陽地區,保存古代摩崖石刻造像40餘處,其中唐代佛教摩崖造像達23處,北山院及摩崖造像就是其中之一。
摩崖造像自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鼎盛於唐代,摩崖造像藝術也得到很大發展。唐代時四川的摩崖造像不僅數量大,雕刻質量也臻於成熟,走出了西方藝術的影響,人物形態飽滿、大度,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北山院唐代摩崖造像正體現了上述特點。
北山院造像的主要開鑿時間在唐末和宋代,是研究當時四川特色佛教造像形成原因和風格源流的重要材料。其中,“十王”造像人物刻畫生動,是研究宋代地獄十王的重要材料。唐代末期,受黃巢起義的影響,北方多戰亂,而從北山院唐代摩崖造像的形態、工藝來看,當時的四川並沒有受戰亂影響,相對安定,經濟相對發達,民衆的精神狀態良好。
正是因爲北山院的價值所在,早在1985年北山院被公佈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7月升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相約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