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罵了這麼多年,也算是件好事?

作者|墨墨、編輯|依時

竟然又是林心如。

當臺劇《有生之年》憑藉豆瓣8.9分的高口碑衝進大衆視野時,製片人一欄再次出現了林心如的名字。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她並沒有參演,而是完全退居幕後擔當製作的身份。

有觀衆將《有生之年》的風格概括爲“放蕩與還鄉”,在極其瑣碎的生活細節裡,解讀着人性的脆弱與堅韌。

故事的開頭,一個叫高嘉嶽(吳慷仁 飾)的男人決定去死。他人到中年,餐館倒閉,女友懷了別人的孩子,這對活着就是追求“帥氣”的他而言是致命的打擊。他嘗試過上吊、割腕、潛水,都沒能死成。潛水時,他甚至已經脫掉了潛水服,但他看到了海龜,突然覺得把潛水裝備留在海里很不環保,所以先不死了。他決定回家看一看。然後,他看到了高家人各自遭遇的難題。

該劇有一種“從致鬱到治癒”的生活氣息,將一堆雞零狗碎和一點溫暖鮮活地呈現了出來。於是,有網友評論說:“永遠可以相信林製片。”

其實,林心如在內地一直處於十分割裂的處境。一方面,網絡上對她過往言論的解讀,使她的路人緣盡毀,持久地陷入了風波之中,她的微博評論區至今仍處於關閉的狀態。另一方面,她開始轉型做製片人,從三季《華燈初上》到《有生之年》,口碑持續提升佳作不斷,又讓網友認可她的能力,“願意出錢請林心如一年製作一百部片”等聲音,不斷出現。

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那個曾經嬌柔溫婉的紫薇格格的標籤,在林心如身上已經完全蛻去了,她已經成爲她自己。

林心如也不是天生就適合吃製片人這碗飯,她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十幾年了。

2009年,林心如工作室成立後,她就開始向製片人的方向轉型。兩年後,推出了由她擔任製作人並主演的古裝劇《傾世皇妃》。這部集齊了霍建華、嚴寬、劉濤、惠英紅等人的劇,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熱度,林心如也憑此拿到了國劇盛典年度最佳製片人獎、優酷大劇盛典年度最佳製作人獎。

不過那時觀衆並沒有將林心如對製片人身份當作一件特別的事,一方面,當時的信息傳播渠道遠不如現在多元,許多人根本沒注意到這個信息。更重要的一點是,《傾世皇妃》雖然熱度尚可,但口碑乏力,豆瓣評分只有5.7分,劇集播完,熱度就散了,遠達不到代表作的程度。

在《傾世皇妃》的豆瓣短評中,有一句來自2011年的犀利點評:“瑪麗蘇是種病,得治。”而林心如早期擔任製片人的幾部作品,均是瑪麗蘇向的。比如《遺忘》講述的是一對夫妻在婚姻即將走向盡頭的時候,妻子遭遇車禍失憶,二人重拾往事破鏡重圓的故事。《姐姐立正向前走》則塑造了一段女編劇和男偶像的姐弟戀故事。

這是林心如的舒適區,這樣的審美取向,與她出演瓊瑤劇和多部偶像劇的經歷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關係。

不過林心如並沒有像網友預言的那樣“瑪麗蘇到老”,此後她開始進入了探索期,既推出過《我的媽媽》這樣講述一對夫妻爲了籌到女兒的醫藥費,設計了一場瘋狂騙局的電影,也在偶像劇的舒適區內走着,製作了《秀麗江山之長歌行》《我的男孩》等劇集,還憑藉着以再見爲主題的《16個夏天》提名了第五十屆臺灣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

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是在2019年,這一年,林心如監製並主演了電影《迷失安狄》,這是一部以跨性別者、非法移工這樣的社會邊緣人士爲主角的影片。儘管觀衆提出了“感覺導演沒把故事講好”的質疑,但能很明顯的感受到,林心如在影片風格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她沉了下來,開始關注更現實的、生活化的題材,她不瑪麗蘇了。即便是都市劇《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裡,也沒給談情說愛留下什麼空間。

2021年,林心如擔任製片並主演的《華燈初上》在奈飛上線,以陪酒女來切入,塑造了40+的女性羣像,並由此牽扯出一樁巨大的刑事案件。三季《華燈初上》,口碑不斷髮酵着,劇中的實景搭建、服化道、美術、特效也一舉成爲了臺劇的業界標杆。這一刻觀衆們意識到,不知不覺間,原來林心如已經成長爲一位如此優秀的製片人了。以失意者敘事來切入的《有生之年》,讓大衆對林心如的評價更上一層樓。

回過頭看,在林心如的製片生涯裡,也能看到她人生的微觀縮影。

這些年來,向製片人轉型的演員並不稀少,但成功者卻是寥寥,沒人能想到,林心如會把這件事做得如此漂亮。爲什麼是她呢?

這些年來,林心如一直在活躍在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的兩種娛樂生態裡。1994年,林心如在電視劇《臺灣重案錄》中出演苦命女小君,從此進入演藝圈,那一年她只有17歲。兩年後,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林心如成爲了瓊瑤旗下的藝人,開始參與《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瓊瑤劇的拍攝,幾年的時間裡,就火遍了大街小巷。

她沒有將自己框定在一個成功體系內,在那之後,她拍攝了《漫畫風雲》《至尊雀聖》《霹靂風雲》等多部港片,也回到了臺灣,拍攝了《紫藤戀》等偶像劇。可以說,兩岸三地的影視生態,林心如都親歷過,有着自己的感受和見解。

成爲製片人後,林心如更是如此。早些年,她幾乎是以兩岸交替的節奏,製作着不同的影視內容。比如在大陸拍完《傾世皇妃》後,她就到臺灣拍攝了《遺忘》,並由此叩開了金鐘獎的大門。在大陸出品《姐姐立正向前走》後,又在臺灣拍攝了《我的媽媽》《16個夏天》。

內娛和臺娛的影視生態,一直有着較大的差異性。在林心如初爲製作人的前幾年裡,大陸的影視行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大體量的投資、大IP紛紛入場,動輒上億元的經費和無處不在的流量演員,共同促使內娛形成了繁榮的生態。

而在這一階段,臺劇逐漸走了下坡路,很難出現大製作的項目,甚至出現了“臺劇已死”等唱衰的聲音。

林心如的製片人之路,就是在不同的環境歷練和成長起來的。她曾走過一些彎路,最終又集二者之所長,開闢出了一條新的路徑。

2021年底,投資2.5億新臺幣的《華燈初上》開播。這是臺劇中少見的大製作項目,其中的佈景、服化道、配樂都收穫了一致好評,這與林心如在大陸多個大製作項目中摸爬滾打的經驗不無關係。而臺劇在製作環境和情感的細膩表達上也有着獨特的優勢。

在成爲製片人這條路上,林心如的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她進入了中國臺灣世新大學攻讀傳播管理學位,並拿到了傑出表現獎。

回看她以製片人身份接受的採訪,也能感受到她對這個行業的深刻理解。《華燈初上》故事中陪酒女的羣像設定,就是因爲在林心如在和編劇杜政哲聊劇本時提到的。編劇問林心如下一個戲想要做什麼類型的故事,她回答:“我想演一個離我生活很遠的、不曾嘗試過的故事和角色,比如歡場上的人生。”

在臺劇復興和中女崛起的勢頭中,林心如乘風而上,但她的成功並不是偶然。林心如的人生中,存在着一道明顯的分水嶺。

她人生的前半程,一直是順風順水的。林心如從小就漂亮,高中時就是校花,有時一天能收到十幾封情書,高三時被星探看中,成爲了廣告模特。她的家境也不錯,父親是個商人,從事投資生意,曾經打算在林心如高中畢業後,送她去國外讀書。

所以18歲的林心如每天的苦惱是,在進入演藝圈和出國留學間,該如何抉擇。

在進入演藝圈這個名利場後,林心如籍籍無名的時刻也很短暫,從入圈到火遍亞洲,這之間只有4年的時間。成名後,林心如曾在訪談裡提到在拍攝《還珠格格》時,初出茅廬的自己因爲哭戲不佳而差點被換掉的經歷,對當時的林心如而言,那或許是她經受過的最大的苦難。

爆火之後的機遇,她也都接住了。《情深深雨濛濛》《男才女貌》《半生緣》……代表作一部接一部地出,很快她就在娛樂圈裡站穩了腳。在這之後,偶有一些負面言論,也都是不痛不癢的。

直到2016年7月,林心如和霍建華在巴厘島大婚,卻有網友認爲,霍建華在婚禮上看起來並不高興,沒有笑容,關於“逼婚”“奉子成婚”的言論開始沸沸揚揚,即便工作室發佈聲明,也未能完全平息。

2017年,演員周杰又在微博上舊事重提,稱自己因爲林心如早年在《康熙來了》上的不當言論,而被冤枉多年,一時間引起了軒然大波。林心如過往的言論開始被大量扒出,在網友口中,她成爲了一個“在大陸賺錢,卻看不起大陸”的人,前20年積累的路人緣,幾乎潰散了。

直到今年,林心如帶女兒做公益的詞條下,依然有大量網友嘲諷的聲音,大家將林心如年初在微博上斥責媒體發佈女兒照片時所說的“尊重隱私很難嗎”刷起了屏,指責她“又當又立”。

對林心如而言,這幾年所接收的負面信息,可能要比之前的二十幾年加在一起還要多。關閉的微博評論區也說明了,她並不是不在意這些聲音。

也或許正是這些經歷,讓林心如感受到了人性的更多面,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長。在她從前的作品裡,能感受到她天真的一面,總是將“我”作爲世界的絕對主角。如今的她,看到了社會更多的切面,人性中更多值得探討的部分,關於善惡、是非,有了更深刻的見解和表達。

有些經歷,很難用絕對的好壞來定義。至少,對於林心如來說,跳出紫薇格格的框架,她有了更好的作品,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