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融合”提升思政課吸引力

思政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課程。要發揮其育人的最大效益,必須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大思政課”建設。

思政課要堅持與課程思政、實習實踐、校園活動和校園文化相融合,深化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提升針對性和吸引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校理論課堂和社會大舞臺上獲得全方位鍛鍊,成長爲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融合課程思政,增強育人實效性

思政課程以開展思政教育爲直接目標,是政治屬性鮮明的“顯性課程”。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元素滲透於專業課教學之中,促進學生在知識獲取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屬於“潛性教育”。二者都承載着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相互融合,增強育人實效性。

要堅持專業教育與價值培養相統一。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專業課中蘊含的價值元素,並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做到融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爲一體,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科學設計、精心安排教學環節,既讓學生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也使他們內化價值規範、使命擔當、家國情懷。

要創新教學內容及方式。每門專業課都有自己的發展史、學科思想史,都見證了國家發展的艱辛歷程。專業理論的每一次躍升,都蘊含着理論工作者、科學工作者的創新、求實、奉獻甚至犧牲。這些內容都是課程思政元素。教師要在講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潛移默化講好上述內容。

要創新工作機制。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需要有機制保障。各院校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推進落實的體制機制。專業課教師應提高育人意識,積極主動開展課程思政工作。思政課教師應汲取專業課中的育人元素,深化思政課內涵。

融合實習實踐,增強教學吸引力

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是思政課的重要任務。馬克思主義的力量體現在實踐中。辦好思政課,就要在完善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挖掘校內外實踐資源,在實習實踐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淬鍊。

要創新實習實踐內容。根據思政課教學的總要求和總目標,確定各學期與專業實踐疊加的思政教育實踐活動主題內容。依託專業課開發思政課課外實踐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專業實習實踐教學條件和資源優勢,把思政課實踐教學納入專業實習的教學計劃,在專業實訓中安排一定時間作爲思政課實踐教學專用課時,使實習實踐在鍛鍊學生技能的同時,淬鍊其思想。

要深入實習實踐一線。思政課教師要協助專業課教師到企業指導實習實踐,邀請企業的相關領導、技術能手給學生講職業、講道德、講紀律,使學生在企業生產第一現場更切身體會到企業文化、崗位責任和職業道德,培養學生愛崗敬業、樂於奉獻、勇於創新的職業素養,樹立起服務生產一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融合校園活動,增強教學感染力

堅持思政課與校園活動融合,有利於在現實生活中增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學生從“自然人”發展成“社會人”,實現公民人格、社會行爲與國家意志的統一。

要創新教學內容。學校可以開設“週末校園大講堂”,作爲思政課必修實踐課程,積極傳播新時代黨和國家發展的“大道理”。將師生生活實踐所感所悟及熱點、難點問題,作爲講堂的主要內容,通過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微課、翻轉課堂等方式,把道理講透,把問題澄清,把積極的價值觀種子播撒在學生心中。

要創新教學形式。學校可以設計實施“我與祖國共進步”“倡文明,建新風”等系列“菜單式”日常活動項目。設計實施“孤兒院送愛心”“我與孤寡老人做伴”“家鄉的改革印記”等系列志願服務項目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引導學生在紅色教育基地講解、體育賽事服務、文明城市創建、社區服務、鄉村振興中積極參與活動,深化學生理論認知。

融合校園文化,增強教學滲透力

“教育即文化的別名。”教育是通過對思想文化的選擇和“以文化人”的實踐實現的。堅持思政課與校園文化相融合,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也能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時空和形式,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創新。

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習近平總書記重視教育、關心青年大學生,其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是開展思政教育的豐厚資源。要將這些理論精華、動人故事轉化爲思政育人的鮮活教材。閩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將《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習近平在福建》等系列採訪實錄轉化爲思政育人資源,貫穿到校園文化建設中,與學校學生處、團委對接,精心策劃系列文化項目,精細設計故事內容,通過歌舞劇等形式把故事演好講好,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品格修養。

要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環境是學生的第三位老師。校園是學生學習、娛樂、休息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着獨特作用。學校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精心設計、科學安排,使校園處處洋溢育人的濃厚氛圍。

(作者系閩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2日 第09版

作者:林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