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破3”容易!
當下,一場火熱的馬拉松賽事,從報名總人數,到中籤率,再到比賽“破3”總人數,已經成爲大家最爲關注的焦點。
11月17日,2208人在南京馬拉松成功“破3”,南馬的賽事新紀錄就此誕生。98跑俱樂部的喬松&溫巧茂作爲“300主場Pacer”也是成功助力了南馬破3新紀錄。
而在兩週之前的西安馬拉松,98跑俱樂部丁保、錢俊等小夥伴也都如願實現首次“破3”。
賽後,丁保感嘆:這是我人生的第五場馬拉松,從304、303,再到302、301,真怕自己再跑一個300啊。很開心,西馬完賽成績2小時58分00,終於“破3”。錢俊談到:“西安是個好地方,馬拉松終於“破3”。
隨着科學化系統訓練,以及大衆跑者訓練年限的增長,加上高科技跑步裝備的迭代更新,大衆“破3”的跑者越來越多,但這並不能說“破3”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特別是對於首次“破3”的跑者,除了生理上(訓練數據)具備“破3”的實力,在心理上(信念和意志力)也要具備很強的抗壓能力。畢竟,誰的“破3”都不容易。
接下來,我們從生理層面和心理層面分析以上兩位“破3”跑者的訓練和比賽經歷。
在運動訓練中,訓練數據和過程表現影響和決定着比賽結果。中長跑訓練數據包含了兩大塊:跑量和強度。就全程馬拉松而言,只有跑量,沒有強度,或者只關注強度,忽視跑量,都很難跑出較好的成績。以上提到的兩位“破3”跑者,恰恰是很好的兩個實例。
錢俊月跑量常年保持在400公里/月以上,但是專項強度不高,特別是25公里以上的混氧強度(馬拉松配速)跑的比較少,10公里甚至沒有打開“40分”。丁保恰恰相反,全年月跑量超過200公里/月的次數,只有2次。完全靠幾次強度課維持着狀態,雖然10公里可以跑到38分,但是由於跑量不足,比賽後程經常出現斷崖式掉速。
因此,在夏訓備戰過程中,給錢俊的訓練建議是:適當降低跑量,讓身體保持積極向上的訓練慾望,特別是要淡化一些垃圾跑量,抓住週末的重點課訓練質量。
進入賽前訓練60天時,20公里、25公里、30公里的馬拉松比賽配速,要多跑一跑,讓機體適應比賽強度。賽前兩週,他看課表負荷很低,擔心練得太少,影響狀態。我說:賽前訓練的核心是“調狀態”,馬拉松是超長體能消耗類項目,最後階段休息好,吃好是關鍵。最終,他在西馬首次“破3”成績爲“2:57:56”。
給丁保的訓練建議:基於他的速度能力和無氧能力還可以的情況下,必須增加訓練次數,提升基礎有氧跑量(心率150次/分),生理上得逐漸適應大負荷訓練模式。
比如:針對“破3”比賽時長,日常訓練中必須得有多次接近3小時的連續跑步經歷,讓機體適應長時間工作的能力,這一點非常重要,從而降低在比賽後程“崩盤”的概率。最終,他在西馬首次“破3”成績爲“2:58:00”。
對於大多數首次“破3”的大衆跑者,並沒有太多的餘量可以輕而易舉“破3”,如果訓練水平勉強具備“破3”,那麼在心理建設方面,就要下功夫。
首先,理性和積極的心態看待賽前緊張。 賽前緊張意味着對結果有所期待,它是訓練和比賽的一部分,也是積極的心理表現,這個現象專業運動員也都會有。因此,我們要理性和抱有積極的心態看待此現象,不必背上心理負擔,人生又不是隻有一場比賽,哪怕賽前一夜沒睡踏實,也無妨。
其次,相信自己此前的訓練數據和重點課的優秀表現。 比賽的環境和氛圍只會讓人比訓練更興奮,數據也會更出色。比賽不過是一場展現自我的舞臺,比賽中越興奮,越自信,越容易跑出好成績。
第三,不要帶着懷疑自己的心態備戰。 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視角,進入賽前訓練模式,有時候會感到身體發軟,無力,這也並非是真實的競技表現,它只是一種下意識的“自我”保護,心理上不想在訓練中再消耗體能。例如:我們在馬拉松賽前熱身的時候,會感到渾身發軟,但是鳴槍後,一切迴歸正常。
第四,從他人身上建立自信。 作爲跑者,除了關注和評估自己的訓練表現,也可以與水平相當的隊友進行橫向比較。例如:身處同一個俱樂部,可以從同一梯隊夥伴的訓練數據和比賽成績,進行自我運動能力評估和實力對比,從而建立一些比賽經驗和自信。
例如:無論是長距離數據,還是間歇數據都不如自己的夥伴,能夠順利“破3”,至少可以說明你也同樣具備“破3”的實力,剩下的就是做好比賽細節的把控。如:裝備選擇、策略應對,以及比賽意志品質等。
總之,全程配速415/公里,就能實現全馬“破3”,這已成爲許多大衆跑者心中的夢想!日常注重系統訓練,比賽放平心態去拼,就有機會實現夢想!
期待下一位“破3”跑者,屬於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