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須補足價格誠信
隨着今年“雙11”網購促銷活動落下帷幕,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也再一次被提上日程。《人民日報》報道,據人民網“人民投訴”平臺統計,“雙11”期間共收到1.7萬餘條投訴信息。其中包括手機、家電、智能產品、美妝服飾等消費領域投訴,平臺“國補”“以舊換新”等優惠規則不透明等,而最爲值得注意的問題,還是價格保障。平臺統計顯示,保價服務藏“貓膩”,直播間“虛假破價”,“高價預售”欺詐等問題,消費者反映突出。
價格競爭是最爲古老也最爲有效的市場競爭策略。衆所周知,“雙11”自誕生開始,主打的也是購物節的折扣低價狂歡,而最初幾年的“雙11”之所以備受消費者熱捧,正是因爲確實在購物狂歡期間獲得了真金白銀的折扣。但隨着玩家的不斷增多,玩法也日趨複雜,前幾年更是引發“雙11”購物堪比奧數競賽的吐槽。爲此,今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雙11”網絡集中促銷經營活動合規提示》明確提出,圍繞促銷工具、折扣展示、優惠發放、結算支付等關鍵環節,全鏈條優化促銷規則,保障活動規範、透明;嚴禁不按規定明碼標價、價格欺詐等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爲。
在監管加碼之後,今年“雙11”的玩法變得簡單多了。但與此同時,消費者發現,要想真買到低價產品,依然極爲考驗腦力和記憶力。比如,“雙11”期間一些產品預售結束後立刻降價,不少消費者本來以爲購買預售產品“得了便宜”,實則是“吃了虧”。讓消費者感到困惑和不解的背後,暴露的正是平臺方在價格保護機制上的不足。
預售作爲“雙11”期間常見的銷售策略,本是爲了提前鎖定消費者需求,優化庫存管理,但在執行過程中往往變了味,成爲部分商家炒作價格遊戲、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手段。消費者本想通過提前支付定金鎖定優惠,卻不料落入“高價預售”的陷阱,這無疑辜負了消費者的信任。
鑑於此,未來“雙11”的發展方向,不能僅僅滿足於簡化活動規則,更需要從根本上回歸購物節的本來含義——通過提供優質產品和誠信價格獲得更大的銷量。對於可能存在的價格陷阱,平臺方責無旁貸。電商平臺都是互聯網高科技公司,建立健全價格監測系統,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控商品價格波動,並不存在技術門檻。對於預售結束後迅速降價的行爲,平臺完全可以通過上線一系列管理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商業生態秩序。
此外,市場自發的自律和監督同樣可以作爲平臺完善商業生態的重要手段。比如,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電商平臺及商家的促銷活動進行監督和評估,通過公開報告、消費者滿意度調查等方式,讓商家的行爲置於陽光之下,促使整個行業向更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雙11”購物節要持續保持吸引力,成爲真正惠及廣大消費者的購物盛宴,說到底還是要回歸對於消費者需求和權益的重新審視上。而從商業行爲本身來看,對價格欺詐行爲的零容忍,對誠信經營的堅守,本身就是企業經營長期主義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雙11”才能真正爲推動消費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因此,價格保護機制絕不能隨着“雙11”的落幕而停歇,而應成爲電商平臺常態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