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老兵丁鬆和他的“小村故食”
好柴火炕出好鍋巴
——老兵丁鬆和他的“小村故食”
2024年11月的一個午後,我和一位同事應邀來到位於舒城縣“四大名山”之一的鹿起山下,實地探訪一名退役老兵的“小村故食”創業故事。這位退役老兵的名字叫丁鬆。
產業基地正門
軍人出身,企業歷練
丁鬆,1977年12月出生在安徽省舒城縣原西衖鄉花園村(今南港鎮花園村),1996年至1998年服役於原中國人民解放軍20軍58師。1999年3月,退伍回鄉後的丁鬆隻身前往省會合肥。當時,合肥太古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正在招聘縣區銷售負責人。只有高中學歷、沒有一點社會工作履歷的丁鬆鼓起勇氣向企業投遞了應聘簡歷,公司面試官十分欣賞這位對銷售工作充滿熱情的退役軍人,最終他戰勝了多名競爭者被公司成功錄用。
入職後的丁鬆被派往老家舒城開闢市場。他帶着舒城團隊一班人深入城鄉商超和批發市場等,推廣公司飲料產品。白天商超負責人比較忙,他便加班加點拜訪客戶。有時爲了談好一個重要客戶,他連續數週登門拜訪……入職當年底,丁鬆便將太古公司舒城地區的飲品銷售業績突破到了16800標準箱。入職第二年,他便被公司提拔爲六安市場的負責人,接着由於他出色的工作成績,又被調往阜陽分公司擔任負責人。三年,他完成了職業生涯的“三級跳”,還受到可口可樂大區總部的工作表彰。
2021年10月,丁鬆離開了工作22年多的太古公司,此後他還在真心等知名食品企業擔任過大區銷售負責人。這些工作履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銷售經驗和出色的管理能力。憑藉軍人的堅韌品質和在五百強企業練就的專業素養,丁鬆在商業領域開拓進取,充分展露鋒芒,成爲行業名副其實的佼佼者。
丁鬆在發表私域團長大會主旨演講
情繫家鄉,返鄉創業
儘管在城市的職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丁鬆始終心繫家鄉。回鄉創業以前,丁鬆在合肥有一家新渠道供應鏈公司,獨家代理安徽幾十個農特產品和地標美食,這其中就包括舒城餘氏豆腐、張母橋劉姐手工掛麪以及豐和手工年糕等的一些特色農產品。經供應鏈銷售渠道,丁鬆成功地把這些地方特色農產品銷往了長三角城市的衆多社區團購平臺。經過多年運營,丁鬆的新渠道供應鏈公司也上升爲行業影響力很強的公司。
丁鬆告訴筆者:“我老家在舒城縣南港鎮花園村,我們那個村民組目前常年在家的只有三四位留守老人,村裡的青壯年都在外務工,有的已經全家定居在外地了……老家青山綠水留下了我童年和少年時代許多美好記憶。”
近年來,鍋巴零食越來越爲消費者青睞。鍋巴在南方人的生活中可以說是司空見慣。很多人認爲傳統的鍋巴加工並不複雜,原材料和工藝也不復雜。常年在食品市場打拼的丁鬆深諳消費者需求和市場變化趨勢。丁鬆敏銳地嗅到了土竈鍋巴的商機。返回舒城之前丁鬆曾和安慶嶽西縣的廠家有過農家鍋巴合作,但是鍋巴的產量有限且品質把控很難達到丁松本人對產品的極致追求,於是他蒙生了返鄉創辦一個大別山柴火竈鍋巴基地的想法。
丁鬆說:“在合肥闖蕩多年,我在商業領域雖有發展,但是我始終牽掛家鄉。我感覺到家鄉農村產業發展跟不上時代步伐,目前我想做的是如何把當地資源與柴火竈鍋巴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在發展柴火竈鍋巴產業的同時也能帶動鄉親們致富。”經過調研,陳鬆決定堅持走傳統手工製作路子,減少工業化製作程序,這樣不但能擴大村民就業,同時又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健康追求。
於是,他把這個想法跟花園村老村支書胡豔應書記和現任村黨支部書記黃和萍和盤托出。這個創業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家鄉黨委政府的迴應。在鎮村的多方協調下,最終將基地選址落在了南港鎮的鹿起村。2024年年初,丁鬆便毅然回到家鄉,開啓了發展柴火竈鍋巴產業的創業之路,他熱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爲家鄉的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克服困難,打響品牌
創業初期,他面臨諸多挑戰。爲了還原地道的柴火竈鍋巴口感,他深入研究傳統制作工藝,採用優質長粒糯米爲原料,不斷改進製作流程。同時,他還系統解決了原材料採購、生產工具改進和員工的招聘與培訓等問題。
待到基地正式投產,僅培訓周邊入職羣衆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鍋巴的品質也有了大大的提升。基地產出“小村故食”柴火土竈鍋巴一經推出,便受到市場的極大歡迎。目前基地擁有柴火竈鍋巴食品生產許可證(簡稱:SC證書),可日產幾百斤柴火土竈鍋巴產品,產品質量把控嚴格,能充分滿足國內大渠道探廠、溯源要求。
丁鬆在展會上向嘉賓介紹“小村故食”土竈鍋巴
基地投產以來,丁鬆除了做好基地的日常生產管理,還經常外出參展,推廣鍋巴。在今年11月1日西安舉辦的中國爆品集採大會上,丁鬆會見了農友會創始人,雙方達成深度戰略合作,決定聯手把大別山農特產品推向全國私域社團渠道。
憑藉軍人的毅力,丁鬆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製作出了口感酥脆、香氣四溢的柴火竈鍋巴,並保留了傳統風味與特色。利用自己在私域供應鏈渠道的經驗和人脈,丁鬆積極拓展市場,“小村故食”大別山柴火竈鍋巴系列產品越來越“出圈”,逐漸打響了品牌知名度。今年7月,“小村故食”舒城鹿起產業基地被安徽省食品行業協會非遺專業委員會授予非遺食品產業基地牌匾。
帶動就業 助力振興
隨着業務的不斷髮展,基地積極吸納周邊羣衆就業,爲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包括生產基地工人、電商平臺銷售人員等。目前,在鹿起基地穩定就業的羣衆有15人,人均月收入達到4000多元。
在基地工作的黃大姐告訴筆者,她的愛人2013年患病,自此便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夫妻二人育有兩個女兒,一個在上大學另一個在上初中,家庭經濟比較困難。“鹿起村梅興玉書記介紹我到丁總的柴火竈鍋巴基地上班,製作鍋巴對我們農村羣衆來說工藝不算複雜,關鍵要掌握好火候,我能熟練按照基地的工藝培訓要求進行鍋巴的炕制,品質做到了原汁原味和‘零添加’。我現在每月能收入三四千元,還能兼顧到家庭,我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
工人在翻炕鍋巴
炕制好的鍋巴靜置晾乾
丁鬆告訴筆者,基地鍋巴產品的訂單供不應求,現在預訂單已經排到半個月後。下一步,基地將依託鄉村振興銜接資金項目,積極拓展建設一期二車間,屆時“小村故食”大別山柴火竈鍋巴的日產量將達到2000斤左右,吸納穩定就業人口50多人,必將有力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丁鬆表示,他將以此爲契機,將大別山柴火竈鍋巴這一品牌打造成爲國內柴火竈鍋巴產業的“新標杆”,未來伴隨鹿起產業基地的進一步壯大,將爲家鄉鄉村振興事業注入強大動力。
基地土竈鍋巴產品展示
後記
“鍋巴”名出安徽。《北京晚報》1994年6月4日曾載李知文先生《“鍋巴”考源》一文,認爲鍋巴本作鍋粑,原是帶有地方色彩的皖語中的一個詞。桐城派晚期文學大家姚永樸所著的《舊聞隨筆》可證,其中所記汪志伊的嘉言懿行———《汪家門制軍》,有這樣一段記述:“太湖李木山(長森)與公(指汪志伊)同時居官,並有廉名,時人稱爲汪白菜、李鍋粑。鍋粑,皖語,謂鍋底焦飯也。”據此可知,現代漢語的“鍋巴”是由皖語中的“鍋粑”演化而來的。
採訪快結束時,丁鬆熱情的向筆者展示了基地出產的柴火竈鍋巴系列產品。打開包裝的一瞬間,那一縷悠然飄來飽含淳樸幸福的“味道”,一下把我的思緒帶回到了兒時——上小學時,每天中午放學回家,吃罷午飯,我最歡喜的事便是圍着竈臺看媽媽用鍋鏟小心翼翼“翻炕”鍋巴……
作爲一名來自舒城農村的“80後”,小時候我最喜歡的零嘴就是大米飯做的鍋巴。我想,對大多數舒城人來說,對鍋巴的熱愛,大抵都源於童年的記憶。在那個純樸的年代,孩子們的零食清單遠沒有現在這麼“富足”。柴火竈煮飯時結出的鍋巴,有一種獨特的香味。經過“翻炕”的鍋巴,輕輕咬上一口“嘎吱”作響,脆香的口感簡直比飯菜本身更讓人滿足。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零食越來越多了,卻依然忘記不了小時候的鍋巴味道。
如今憶起,原來我們對柴火竈鍋巴的愛,是對鄉村生活的愛,是對芬芳泥土的愛,更是對從指縫中溜走的那些童年美好記憶的愛。
鹿起山下,
木柴噼啪;
小村故食,
飄香鍋巴。
正如“小村故食”大別山土竈鍋巴的包裝上印着一句話——“好柴火才能炕出好鍋巴”,這正是退役老兵丁鬆多年打拼故事的真實寫照。
“小村故食”大別山柴火竈鍋巴的舒城生產基地位於舒城縣南港鎮鹿起村,歡迎大家來品鑑、選購。
線上採購渠道請搜索
1、騰訊的視頻號:小村故食
2、抖音的官方企業店:小村故食大別山柴火竈鍋巴
▌來源:南港鎮 趙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