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股息恐縮水、儲蓄險消失?保險大魔王上路「需增資金額會嚇一跳」
(圖/今週刊提供)
「我們的精算報告都給金管會了,但是不能公佈。如果數字被外界看到,大家恐怕會嚇一大跳。」一位壽險業者這麼說。
所謂「數字」,是指各家壽險公司需要增資的金額;「恐怕會嚇一大跳」,是因爲至少在業者的自我解讀中,這個精算後的增資金額甚爲可觀,「金管會必須維持社會對金融機構的信心,且接軌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定案,我想,他們也不會隨便透露數字。」業者揣測。
至於爲何需要繳交這份精算報告,答案,就是保險業界私下形容爲「大魔王」的:ICS。
ICS的完整英文寫法是Insurance Capital Standard,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保險資本標準」,是一個全新的壽險業資本「及格標準」,這個標準的計算規則,來自歐洲的「國際保險監理官協會」(IAIS)。
「新制度下,保險公司面臨較高的利率風險資本計算。」針對新制的影響,全球三大信評公司之一的惠譽在今年8月提出報告,報告裡的評估數字,某種程度呼應了業者暗示的「嚇一跳」。
「利率風險相關的資本計算,升至現行制度下的3至4倍!」惠譽的報告寫道:「許多保險公司爲遵循該制度⋯⋯,在中短期內面臨巨大的資本壓力。」
據目前金管會規畫,ICS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同步生效的,還有新的壽險業會計處理準則IFRS 17。用最簡單的方法解釋,IFRS 17是保險業者的「財報編制準則」,與現行制度的最大差異之一,在於要求保險業的負債必須採用「現時利率」計算,「但要如何設定利率?計算之後會讓負債金額增加多少?諸如此類藏在細節裡的魔鬼,就是ICS的規定範圍。」業者形容。
也因此,即使金管會在今年7月25日公佈了較能符合臺灣現況的「臺版ICS」,也宣佈了長達15年的緩衝作法,惠譽在仍警告國內業者將面臨「巨大的資本壓力」。而這背後所牽連的改變是什麼?其實,從國內幾家大型金控旗下壽險公司在年報上所揭露的未來「不利因素」,已能略窺一二。
「影響壽險業淨值計算,加劇財報損益波動。」這是國泰人壽2022年年報針對IFRS 17及ICS等國際新規範的影響說明;富邦人壽則指出,「壽險業者須調整相關商品策略。」
此外,中信金控旗下的臺灣人壽強調,新制上路「將對資本要求逐年提高」;而新光人壽的說明則像是一句總整理:「因應接軌國際制度,營運策略方向調整,財會精算處理、資產配置、系統調整、法令遵循、風險控管等各項作業,皆具挑戰。」
今年7月才走馬上任的新壽董事長魏寶生形容,接軌新制是「無法閃躲的壓力」,對內,他鼓勵同仁把這份壓力轉化爲「學習的動力」。
各業者年報裡的短短几句說明,出現不少顛覆性的關鍵字。舉例來說,「資本要求提高」就讓人聯想到壽險業未來的股息配發能力;而「資產配置調整」,則連動着壽險業目前總計超過35兆元的龐大資金運用方向。至於「商品策略轉變」,更牽連着國人早已習慣且高度仰賴的儲蓄、理財工具,例如臺灣人愛買的臺幣儲蓄險保單恐消失。
新制度之所以會帶來顛覆性衝擊,原因在於該制度的規範極其嚴格。事實上,這套制度的設計初衷,是爲了規範那些有能力造成全球大規模金融風暴、也就是「大到不能倒」的保險公司。
對臺灣來說,新制度除了考驗業者的決心,也考驗金管會與業者的智慧。業者也期盼金管會能針對利率風險提出適合我國國情之在地化及過渡性措施,協助業者循序漸進順利適用國際制度。
(圖/今週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