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鴻蒙NEXT耳機華爲FreeBuds Pro 4正式推出,開啓AI交互新入口
11月26日,華爲正式推出了首款搭載HarmonyOS NEXT(又稱“原生鴻蒙”)的TWS耳機——華爲FreeBuds Pro 4。作爲華爲全場景智能聲學品牌華爲悅彰(HUAWEI SOUND)下的最新力作,這款耳機不僅在音質上實現了突破,更憑藉出原生鴻蒙的原生智能,重塑了TWS耳機的功能體驗,成爲AI交互新入口。
原生鴻蒙賦能 AI交互新入口
HarmonyOS NEXT的到來賦予了耳機全新的功能,帶來前所未有的智能交互體驗。此前,原生鴻蒙的AI能力已在其他華爲的手機、平板等產品上有所展現,而華爲FreeBuds Pro 4則將其延伸到了音頻領域。
在原生鴻蒙原生智能強大的AI底座和盤古大模型5.0的加持下,小藝智慧助手迭代升級爲小藝智能體,成爲系統級的高級AI助手。在華爲FreeBuds Pro 4上,用戶通過語音或手勢即可直接喚醒小藝智能體,無需解鎖手機即可完成大部分常見需求。同時,華爲FreeBuds Pro 4首發耳機小藝翻譯功能,支持豐富的語種,無論是面對面翻譯還是同聲傳譯,都能提供精準清晰的翻譯結果,極大地方便了跨語言溝通。
此外,華爲FreeBuds Pro 4還支持環境噪音監測、聽力保護等功能,並通過優化頭動時延,帶來更沉浸的空間音頻體驗,配合豐富的音視頻內容生態,打造全方位的智慧聆聽體驗。
華爲FreeBuds Pro 4打造AI交互新入口
打造一款真正的AI耳機,並非僅靠耳機本身的技術實力就能實現,更需要強大的生態系統作爲支撐。華爲FreeBuds Pro 4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成爲生態智慧旗艦TWS耳機,正是得益於華爲強大的鴻蒙生態能力。
升級的星閃連接核心技術賦予華爲FreeBuds Pro 4更低的時延和更穩定的連接,爲高質量音頻傳輸和實時交互提供了保障。HarmonyOS NEXT的分佈式能力,則打破了設備之間的壁壘,讓華爲FreeBuds Pro 4與手機、平板等其他華爲設備無縫協同,資源共享,從而極大地延伸了手機的使用體驗。依託華爲在手機端領先的AI能力,FreeBuds Pro 4能夠實現更智能的場景識別和更精準的個性化服務,打造真正的一體化智能生態體驗。
生態時代 手機+耳機不再只是1+1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手機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其他智能設備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TWS耳機作爲與手機連接最爲緊密的設備之一,承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華爲FreeBuds Pro 4與HarmonyOS NEXT手機的深度融合,並非簡單的硬件疊加,而是軟硬件協同的深度融合,實現了1+1>2的體驗提升。
通過華爲FreeBuds Pro 4,用戶可以直接通過語音喚醒小藝智能體,進行語音交互或接打電話、記備忘錄、導航等,可以更便捷地訪問手機的AI能力,享受更智能、更個性化的服務。(需搭配同樣升級至HarmonyOS NEXT的華爲旗艦手機使用)
成就旗艦之名 音質、通話等全面升級
華爲FreeBuds Pro 4的卓越之處不僅在於原生鴻蒙原生智能,更體現在其全方位的旗艦級配置。
作爲華爲首款悅彰耳機,FreeBuds Pro 4搭載麒麟A2芯片,基於星閃核心技術的再升級,實現業界首發的2.3Mbps無損傳輸,帶來行業領先的高解析無損音質享受。(華爲Mate 70 、Mate X6等機型需搭載 HarmonyOS 4.3及以上版本,其他手機需升級至HarmonyOS NEXT的華爲旗艦手機使用方可實現)。中央音樂學院首席調音團的專業調音,特別推出“央音大師古典音效”和“央音大師均衡音效”,更使其音質表現錦上添花。
在降噪方面,通過軟硬件的升級,以及主動降噪能力的加持下,實現100dB通話背景音消除。此外,這款耳機新增三階記憶耳塞配合深度主動降噪,讓用戶即使在演唱會現場、KTV等極限高噪音環境,也能暢享清晰的雙向靜謐通話體驗。
在外觀方面,華爲FreeBuds Pro 4提供曜石黑、雲杉綠、雪域白三款時尚配色,搭配華爲悅彰logo標識,彰顯旗艦品質。耳機盒支持星閃精確查找功能,讓用戶無需擔心耳機丟失(支持華爲最新款旗艦手機華爲Mate 70、華爲Mate X6)。超沉浸空間音頻,帶來身臨其境的聽覺盛宴。智能充電技術,延長電池壽命,增添實用性。
華爲FreeBuds Pro 4以其首款鴻蒙原生智能旗艦TWS的身份,引領TWS耳機進入AI新時代。它以HarmonyOS NEXT爲基石,構建了全新的智能交互體驗;以鴻蒙生態爲依託,實現了手機與耳機的深度融合;以卓越的音質和通話降噪表現,重新定義了旗艦TWS耳機的標準。
華爲FreeBuds Pro 4定價1499元,11月26日17:08開啓預售, 12月04日10:08全渠道正式開售,用戶可登陸華爲商城及各大授權電商平臺,或前往華爲體驗店、華爲授權零售門店進行購買。
本文來自本站科技報道,更多資訊和深度內容,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