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帶娃"成新痛點 有些孩子甚至睡覺都握着手機
(原標題:“手機帶娃”成留守家庭新痛點:有些孩子甚至睡覺都握着手機)
在安徽省金寨縣周集村,有接近70%的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們都去哪兒了?”近期,返鄉民工羅大洪對此感到疑惑不解。
以前每逢暑假,孩子們都會在戶外玩起九宮格、躲貓貓等遊戲,村裡非常熱鬧,但現在卻很難再看到孩子們嬉戲打鬧的身影。許多少年兒童越來越喜歡宅在角落裡,一言不發地盯着手機,甚至連別人打招呼都很少理睬。面對自己的娃“手機成癮”,羅大洪既心疼,又無奈。不知不覺中,手機正侵蝕着孩子們的童年。
日前,針對留守兒童手機使用狀況,揚州大學志願者團隊奔赴貴州、安徽、江蘇北部等地展開調研,走訪了近400戶農村家庭。結果發現,長時間玩手機已經成爲鄉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機帶娃”在山區,尤其是留守兒童家庭愈發普遍。有些孩子“吃飯、走路、上廁所,甚至睡覺,手裡也緊握着手機”。
調研數據顯示,在12~16週歲的留守兒童中,有接近42.7%的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其中,超過77.3%的孩子經常手機上網。此外,不少地區鄉村兒童的上網時間已經高於城市兒童,尤其是留守家庭兒童,其上網數據更是令人驚訝。
調研指導教師劉斯文介紹說:“部分地區有超過31%的留守兒童,暑假期間每天耗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兩小時,更有接近15%的孩子,每天上網時間超過4小時。”以“暑假期間每天上網次數超過3次或時間在兩個小時以上”爲判斷依據,48.3%的留守兒童高度依賴手機。
其中,刷視頻、打遊戲和網聊三項活動,佔據了孩子們90%以上的上網時間。此外,據調研志願者韓寧介紹,14~16週歲的青少年正處於“叛逆期”,是手機成癮問題的“重災區”。
爲什麼留守兒童羣體會集中陷入手機成癮的困境之中?據瞭解,留守兒童的手機一般都是在外務工的父母買給孩子的,爲的是方便通話交流和遠程監管。因此,“手機帶娃”是許多留守家庭的無奈選擇。但對當下很多中小學生說,手機卻更像是他們的電子玩具。
“絕大多數留守家庭,屬於隔代教育。由於文化水平較低、身體狀況較差、缺少教育方法等,老人普遍不懂智能手機,也沒辦法管好孫輩。但給一部手機,(孩子)不吵不鬧,可以省很多事。”貴州省八河小學校長張餘對此直言不諱。
“城鄉教育差距使得農村孩子的教育基礎本來就薄弱。手機成癮會讓留守問題更加複雜。”兒童沉迷手機的問題愈加嚴峻,張餘對此憂心忡忡。在他看來,比沉迷手機更嚴重的,是學生成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接觸不良信息等衍生問題。
“好奇心強、自律性差、缺少監督等因素綜合作用,使得留守兒童(對手機)不能自拔。”揚州大學心理健康中心的諮詢專家宗春燕認爲,留守兒童缺少家庭關懷,很容易陷入迷茫。手機娛樂恰恰爲他們提供了逃避眼前焦慮和痛苦的選擇。過分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價值認同,可能會導致他們與家長和同齡人缺少正常有效的交流,造成性格孤僻、寡言少語。
在身體健康層面,長時間盯着手機屏幕,容易導致視力下降、頸椎壓迫等問題。此外,看慣了手機上動感十足、感官衝擊力強的畫面,孩子也可能對普通信息的刺激變得遲鈍。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怎樣避免手機成癮成爲留守兒童的痛點?2017年8月,貴州省在偏遠鄉村陸續啓動脫貧攻堅夜校建設。由揚州大學“益往黔行”公益團隊協助開展的“智能手機技術指導與健康使用”課程,是夜校專門針對留守家庭特地開設的特色課程。目前,該團隊已累計向1000餘戶家庭開展了健康上網普及教育活動。
“家校同頻共振,是破解手機依賴的最有效途徑。”張餘的另一個身份,正是八河村夜校的教師。在他看來,學校對避免上網成癮的教育工作要從孩子擴大到家庭,只有祖輩等實際監護人懂得移動互聯網知識,意識到“手機帶娃”問題的嚴重性,才能夠有效發揮監管和教育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