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開放純網銀 用金融科技打造行動支付元年

純網路銀行的開放將爲消費者帶來便利與成本的節省。圖爲民衆以行動支付來進行消費。(本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即將開放純網銀執照,所謂「純網銀」就是除了設立登記的總行外沒有其他分行,所有業務都是透過上網或手機App功能來提供服務,透過網路轉帳、收受存款、申請貸款、髮卡等等銀行相關業務都能在線上完成作業。

金管會評估基於當前國內已有38家銀行之多,初期擬先開放 2 張純網銀執照,預計 4 月定案最低資本額門檻需100億元,目前傳出社羣通訊軟體 LINE 及日韓跨國集團樂天都有意願參與。 近期LINE總部因應在臺灣申請網銀業務受阻,將改採在臺釋出臺灣連加網路(LINE Pay)公司五成以下股權給國內銀行業者,希望藉由銀行參股結盟協助成立純網路銀行。

觀察臺灣行動支付的發展相對鄰近國家落後,根據金管會2016年「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 」指出,臺灣電子支付比率爲26%,遠低於鄰近南韓77%、香港65%、中國56%和新加坡53%,臺灣目前的非現金支付市場發展,大致可以分爲電子支付(歐付寶、橘子支、國際連、智付寶、ezPay臺灣支付與街口支付)、行動支付、電子票證、而第三方支付在市場上已有超過5000家,在這麼多業者都看好的支付市場,爲何卻遲遲無法讓消費者接受使用,其中究竟是出了甚麼問題?

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日前表示,臺灣正積極推動行動支付,「行動支付」就是以手機刷卡消費,很方便,但面臨到一個很大障礙,就是ATM隨處可見,當前全臺共有2萬3894臺ATM,導致很多民衆不想使用電子或行動支付。

金融卡在臺灣是必備的支付工具,除了各家銀行提款機外,在大街小巷四處可見便利商店內都有ATM可提領現金,長久以來國人早已習慣使用現金消費或信用卡的交易模式。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資料顯示,至2月底臺灣行動電話4G用戶已高達23,203,785戶,在臺灣幾乎人手一機甚至多機,支付工具的普及率絕不是問題,行動支付要成功,其實消費者最在意的還是安全性,政府如何在創造有利行動支付消費環境下(補助或減免),同時兼顧手機電子錢包安全性及資安問題,讓消費者對此有信任更因便利而改變過去支付習慣,開放純網銀,用金融科技打造「行動支付元年」的口號才能成功!

◆文/(不動產im.B)

2015年成立的不動產im.B借貸媒合互利平臺,成功整合民間投資與借貸之間的需求,並結合律師、會計師、地政士等法律顧問,透過不動產擔保設定使客戶權益得到安全保障。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