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貿易全球化:誰是犧牲品?

譚偉恩蔡育岱

近日紐西蘭恆天然(Fonterra)公司奶粉事件北京政府一口氣對美、法、紐等六家外國嬰兒奶粉業者科處金額極高的罰金食品衛生安全再度躍然於媒體版面,得到各國政府和人民之重視。但事實上,毒奶粉問題背後的貿易全球化現象更值得吾人深省

▲紐西蘭奶粉染肉桿菌。(圖/CFP)

中國自外進口奶粉的貿易額是一筆驚人的天文數字,以2012年爲例就高達1270億美元!目前肇因臘腸桿菌(botulism)而受污染的嬰兒奶粉事件可是說是我們無辜孩子淪爲貿易全球化犧牲品警訊,也是食品衛生安全一直被輕忽的明證。據過去一週國內外新聞追縱後的消息指出,早在今年三月,恆天然公司就注意到產品品質有了問題,但卻一直封鎖消息,也沒有提醒市場上的消息者。

這種欠缺企業責任商道倫理的行爲誠然應予非難,但恐怕卻是貿易經營者精算得失後最爲理性的選擇。相較於其它被科處罰金的業者,恆天然不算是大型跨國公司,全球市場銷售額(以2012年爲準)約莫美金160億上下,但其中有近乎一半系從中國孩子的父母身上賺得的。2008年曾波及臺灣三聚氰胺(melamine)毒奶粉事件,檯面上造成近30萬無辜嬰兒受難的禍首雖然是中國籍業者,但恆天然公司也是投資與股份持有者之一。就此觀之,恆天然是信譽有問題的公司,北京當局其實早就應該防範。

毒奶粉或其它類似的食品安全問題已在中國層出不窮,越來越多消費者因此轉而偏好購買進口食品或產品。然而,外求不能解決問題;相反地,這樣的無知是製造了更多新困境詳言之,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增加,導致外國業者面對竄升的海外訂單輕忽了生產品值的控管,一旦產品流入國際市場,潛在受害者不可勝數。而若干進口國官員得以開始利用職務之便,走私外國商品(這樣的情形在中國的香港又特別嚴重些),從中謀利,造成貪腐。此外,進口國本身具有誠信潛力的業者因此被牽連,妨礙真正有利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力量。最後,一個尚待證實但可能影響深遠的問題是,當一個國家大量的消費或是進口奶粉這項商品時,該國哺育母乳比率是否意謂嚴重地下降?而此轉變對於無辜的下一代是否構成潛在的健康風險或不利益

聲明:圖片由CFP視覺中國供本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副教授;譚偉恩,政治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