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最後的手榴彈給自己──紀念王生明將軍(莊秉漢)
王生明生前遺照。(黃樹德翻攝)
臺北市有條街道名爲「一江街」,各地也有「一江新村」、「大陳新村」,之所以會如此,其實是述說着67年前發生在一江山島上的故事,這是王生明指揮官率領700餘名國軍,守軍在孤島抵抗共軍3晝夜,最後悉數陣亡的戰役。不過,斑斑血淚已經埋沒在歷史的荒煙漫草間,容筆者在王生明將軍飲彈殉國的今天,追憶這段可歌可泣、國軍版的「硫磺島戰役」。
王生明(1910-1955年),字至誠,湖南祁陽縣人,15歲時懷抱從軍壯志豪情,不顧家人反對,執意投身軍旅,進入湖南學兵隊,畢業後擔任班長參與北伐,擊潰孫傳芳部隊,中原大戰爆發,隴海鐵路戰役中,王生明以一個排的兵力,擊潰敵人3個連,晉升中尉。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王生明所屬第八師率部參加淞滬戰役,死守蘊藻濱18晝夜,全師官士兵僅剩700餘人,王生明連上也只剩9人,但仍堅守陣地不退,此役戰後,王生明記大功一支,並晉升爲少校營長。王生明善能用伏兵,常以少勝多,受到第一戰區司令官胡宗南的屢次提拔,先後參加中條山戰役,朱仙鎮戰役,抗戰勝利後晉升上校。
1949年國民政府全面退守臺灣,不過,國軍在浙江省沿海仍掌控舟山羣島、大陳等島嶼,但共軍後續取得海空方面優勢,尤其運補航程佔地近之便,陸續佔領舟山羣島,國軍已無力奪回。
1954年10月,國防部決定在大陳島及周邊一江山、漁山、南麂島成立「大陳防衛司令部」,以劉廉一中將爲司令官,派王生明上校爲「一江山地區司令」,這是兩岸隔海對峙,國民政府除了臺澎金馬外,唯一僅有的浙江省分版圖,在反共復國的年代象徵意義重大。
浙江省沿海的一江山分爲南、北兩座島嶼,總面積1.75平方公里,約8座中正紀念堂大小,爲大陳島的門戶,共軍如果想要奪下大陳島,勢必先拿下一江山;就如同今日共軍倘侵犯臺灣,必先拿下澎湖。王生明擔任一江山地區上校司令,深深明白一江山島距離共軍控制區只有9公里,離臺灣卻有460餘公里之遙,補給困難,唯一能做的只有「全島一命」死守一江山。
圖爲一江山等各島位置示意圖。(鄭履中攝)
因此,王生明特別重視一江山防禦工事,築掩體,掘塹壕,從岸邊到高地,部署四道環形防線,將一江山戰壕、碉堡四通八達,每個陣地都是先預放武器,讓國軍在轉換陣地時,能有足夠火力繼續作戰,一江山這座小島儼然成爲厚實堡壘,一層一層設防,每道防線的火力部署極其綿密。王生明更加強部隊訓練,他與將士席地一起吃口糧充飢話家常,向部隊部屬鼓勵打氣,部隊士氣極爲高亢,他也下令島上所有官士兵中有父子檔、兄弟檔必須撤退一人在臺灣,以保留香火命脈。
同年12月的冬天,戍守一江山島的王生明將軍榮獲國防部第五屆國軍戰鬥英雄第一名。隔年元旦,王生明從一江山島返回臺北接受蔣中正總統的親自表揚,王生明心裡明白一江山局勢已是兵兇戰危,這將是他最後一次回到臺灣,最後一次返家,共軍做好搶登一江山島的準備,只要一江山戰役開打,王生明只能死在一江山島,他將與家人就此永別……。
王生明將軍領完蔣中正總統頒發的獎章後,他短暫返回家裡和妻小見面,吃完了妻子烹調的家常菜,他突然提議,想和妻子和獨子到照相館拍一張全家福照片,因爲王生明知道這張照片是「生死訣別」的最後紀念照,王生明不敢有一絲絲的表露捨不得之情,妻子柳淑輝女士也明瞭嫁給了軍人,只能默默強忍悲痛,讓丈夫選擇爲國盡忠,於是夫妻倆都沒有在嘴中點破,因此在全家福照片裡,我們看到一家三口拍出的照片,少了一絲笑容,多了一些凝重的氛圍。
一江山守軍司令王生明於44元旦返臺受獎,並與妻子及兒子合影,也是王家最後一次相聚。(圖:莊秉漢提供)
王生明唯一的公子王應文那時候念初中,他記得父親最後一次回家,1月7日,父親要王應文陪同到基隆搭軍艦返防一江山,抵達基隆軍港,王生明原本已登上了軍艦,看了還有一點時間,突然回過頭堅持要陪他兒子去站牌等公車返家,當時天空飄起小雨,王生明掏出手帕,蓋在兒子的頭上說:「爸爸這幾天跟你說的話,要好好記住」﹔「你一定要好好聽母親的話」;「你一定要常常和我通信,我一寫信給你,你要馬上回信」,王應文當時不知道父親爲何一再強調這些,如果他那時知道父親將會犧牲殉國,他一定抱着父親哭喊,死也不肯父親離開他。
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戰役爆發,這是共軍建軍史上首次三軍聯合作戰,爲的就是搶奪一江山這蕞爾小島,中共出動當時海軍的主要艦艇近200艘次,約300架次的空軍轟戰機支援,並且把大口徑火砲與火箭砲載運至船上,對一江山守軍進行無差別攻擊,更使用大量火焰噴射器,用高溫火焰噴燒國軍的堅固工事與洞穴內官兵。
在共軍轟炸機投擲超過500枚重磅炸彈空襲,與近5萬餘發的砲彈轟射下,一江山早已寸草不生頓成焦土,但是王生明仍指揮部屬沉着應戰,國軍官兵同島一命,死守疆土無一退縮,18日下午2點多,共軍4000多人在向陽礁、海門礁及南江山強行登陸,國軍守軍英勇還擊,殲敵於灘岸之際,共軍死傷無數,島嶼周邊海域血水染紅。
共軍仍不死心,不斷增援部隊意圖登島,國軍在入夜後仍堅守132、121、95等3個據點;19日共軍再次增援2000餘兵力,並以砲火猛烈射擊,王生明堅守着121高地;20日凌晨又有共軍千餘人登陸,共軍每登島即與國軍展開插旗、拔旗爭奪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與五星紅旗來來回回7次插上一江山制高點,可惜,當天下午4時,國軍700餘名守軍陣亡殆盡,王生明身負重傷。
王生明指揮官最後遭到共軍團團包圍,這時他生命已到盡頭,他與大陳長官處通上最後一通電話,王生明說:「現在敵人距我只有50公尺,我手裡有一顆給我自己留下來的手榴彈,我王生明絕不會給國家丟人!」臨死前仍率殘餘傷患衝殺,王生明高呼「蔣總統萬歲!中華民國萬歲!」拉開手榴彈引信引爆,當場與陣地共存亡,壯烈殉國,時年45歲,美軍代表全程以40倍望遠鏡從大陳島目睹國軍一江山拚死守土決心,內心澎湃激盪不止。
一江山游擊隊最後身影。(新北市溫嶺同鄉會提供)
一江山戰役歷時61小時12分鐘,終因敵衆我寡,彈盡援絕,國軍全島700餘人悉數陣亡,共軍死傷4000餘人,雖然兩岸官方對死傷認知不同,但是國軍在制海、制空權都落入解放軍,國軍兵力極度劣於共軍的局勢之下,苦守3天,使共軍傷亡數超過國軍,王生明不辱使命,此場戰役悲壯慘烈,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大大感動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總統艾森豪。
一江山戰役的慘烈,美國對國府大爲改觀,促成美國國會通過《1955年福爾摩沙決議案》(Formosa Resolution of 1955),授權總統艾森豪可以出兵臺灣及其控制的島嶼,接着在2月9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至此,奠定了美國協助保衛中華民國相關機制的基礎,改寫兩岸局勢,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的國脈得以永續,這完全是一江山戰役王生明將軍與島上官兵壯烈犧牲所換來。
一江山淪陷,大陳島孤立無援,當時國防部長俞大維建議總統蔣中正大陳島「不可守、不能守、不必守」,應集中兵力在金門、馬祖地區,國府也接受美軍顧問團建議,採「美軍海軍、空軍掩護,協助國軍撤離大陳島」,於是1955年2月8日至25日,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將浙江省台州列島的大陳島上的2萬8000餘名居民(居民包含上下大陳島、漁山列島等)全部自願撤退到臺灣安置,此行動命名爲「金剛計劃」,另外南麂島由國軍獨立執行,代號「飛龍計劃」,撤退5545名南麂島上官兵與居民,他們追隨國軍遷臺,國府稱其爲「大陳義胞」,今天在臺灣所見到「大陳新村」、「一江新村」等皆爲安置大陳居民的地方所在。
一江山羣島失守後,大陳島決定撤退,男女老少都擠到碼頭邊準備登船。(溫嶺同鄉會提供)
2009年,王生明將軍的公子王應文先生曾在北京與一江山戰役當時的共軍最高指揮官張愛萍的後人相見,席間,張愛萍之子說出家傳感言:「他(蔣介石)的一些(黃埔)學生,都不及您老爺子!」(按:王生明將軍非黃埔系);並欲言又止的說:「要是國民黨每一場仗,都像你們一江山這場仗打成這個樣子的話,當年逃到臺灣的會是共產黨……」。
67年過去了,戰火早已平息,很多年輕人沒聽過一江山戰役,甚至王生明將軍不再有人提起,但是一江山戰役的確改變了臺灣命運最重要戰役之一,因爲中共攻陷一江山所花費的高昂代價,讓解放軍重新估量武力犯臺的成本。有人說,一江山開啓兩岸分治格局,決定了今日臺澎金馬的穩固,或許言過其實,但王生明指揮全島700餘名守軍負隅頑抗,迎擊十倍以上敵軍,血戰至最後一人,直到引爆手榴彈殉國,在世界戰史中都很罕見,值得世人追思感念。
座落於中和一江新城的「一江山殉難烈士紀念碑」,時時刻刻提醒遺族一江山血戰的英勇精神。(顏玉龍攝)
後記
王生明將軍的獨子王應文先生於109年2月6日過世,享壽80歲,父子終於在天國相聚。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