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一飛沖天!中國航天,還有多少“神秘”任務?

《逐夢星空》是本站科技記錄航天逐夢人和航天里程碑事件的新欄目,“逐夢星空,向上探索”,讓我們向着星辰大海不斷挺進。

文丨子胥

出品丨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欄目組

沒有問題,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伴隨一聲令下,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一飛沖天!

經歷了激動人心的577秒等待,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也意味着,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終於發射告捷!

然而,對神舟十四號上三名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來說,複雜而艱鉅的任務纔剛剛開始;對中國航天事業來說,留給世人的驚喜與遐想,仍有很多。比如:

三位宇航員在中國空間站裡,將開展什麼“神秘”的工作?

爲什麼這次神舟十四號上天,意義重大,非同凡響?

這次神舟十四號上天,有什麼黑科技,值得我們拍手叫好?

未來,中國航天事業還有什麼“大動作”,來“撩撥”世界的心絃?

一、神舟十四,爲什麼叫承前啓後?

爲什麼說,這次神舟十四號上天,意義重大,非同凡響?

一方面,三位宇航員上天后,任務重,責任大,停留時間長。

神舟十四號入軌後,將與空間站組合體採取了徑向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方式完成對接。而三名宇航員:參加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的陳東、參加過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劉洋,以及首次執行任務的蔡旭哲,將在軌駐留的6個月裡,經過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艙段轉位以及配合地面完成空間站組裝建造和測試等重大且艱鉅的工作。

具體來說,神舟十四號“三人小隊”,將在接下來的半年裡,迎來空間站兩個實驗艙(問天和夢天)、以及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來訪對接,並與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進行在軌輪換——直到今年12月,完成“高強度”工作的小分隊才能返回東風着陸場,堪稱“天空最忙的三個中國人”。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最新消息,已進駐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6月6日11時9分成功開啓天舟四號貨物艙艙門,在完成環境檢測等準備工作後,於12時19分順利進入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接下來,航天員乘組還將進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

這也意味着,自2022年6月6日起,浩航宇宙,中國空間站將一直有中國航天員不間斷駐守!

另一方面,這次神舟十四號,更是中國航天里程碑年度的里程碑“作品”,在中國空間站從技術驗證向空間站建造的轉換中,扮演着承前啓後的關鍵作用。

實際上,2022年之所以被稱爲中國航天大年,不僅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30個年頭,更是完成中國空間站建造的關鍵一年。

我們知道:中國空間站建造分爲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而自2020年以來,從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試飛,到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共6次飛行任務的完成,標誌着我國已經成功完成了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任務目標。

此時,空間站建造的階段任務,就成爲了下一階段中國航天事業“攻堅”的重點。而作爲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航天任務,神舟十四號,正擔負起了中國空間站建造承前啓後的重大意義。

先前的6月4日,神舟十四號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就明確指出: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期間將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爲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國家太空實驗室的中國空間站,艙內可部署25臺科學實驗櫃,每臺實驗櫃都是一個小型的太空實驗室,可支持單學科和多學科大量科學實驗。其中,問天實驗艙主要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態、生物技術和變重力科學等實驗櫃。而夢天實驗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配置了流體物理、材料科學、燃燒科學、基礎物理以及航天技術試驗等多學科方向的實驗櫃。

如今,隨着問天實驗艙已經在天津完成了整艙的集成總裝、測試和大型試驗工作,夢天實驗艙已在天津完成了相應的集成總裝和試驗工作,正在開展地面測試:以神舟十四號爲開端,中國空間站全面建設完成,正式打響了第一槍!

而空間站一旦順利完成,依託艙內科學實驗機櫃、艙外試驗裝置和巡天空間望遠鏡,中國空間站將安排近百項實驗研究項目,更加將極大推進中國科學各領域的長足發展。

二、神舟十四,多少黑科技?

而此次神舟十四號順利上天,不僅意義重大,更有多重黑科技,不斷刷新着我們的認知。

比如,神舟十四號的主要發電設備:太陽帆板,形狀酷似一對“大翅膀”,不僅能將太陽光轉變爲電能,更能不懼“暗影”遮擋,持續保證神舟十四號供電的順暢。

實際上,在神舟十四號在軌期間,中國空間站將歷經兩個實驗艙的發射與組裝、迎接兩艘飛船的到訪。而隨着新成員陸續加入,以及空間站組合體變軌或者姿態調整,神舟十四號太陽帆板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被遮擋。此時,如何確保神舟十四號穩定供電,就成爲了一大難題。

因此,在神舟十四號運行前期被遮擋期間,將由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和天舟四號貨運飛船,一同爲神舟十四號併網供電;而神舟十四號運行中後期被遮擋期間,隨着空間站“三艙”(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逐漸對接,空間站能獨自承擔起爲神舟十四號併網供電的任務。

此外,如何實現神舟十四號在天空與空間站的順利對接,成爲了人們關注的重點。

我們知道,對接機構,就是將兩個航天器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組合體的重要設備。而連接航天器的這條通道,也是三位宇航員必須通過的“生命管道”。

回顧歷史可知,11年來我國空間站任務中的所有對接機構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製。此次,神舟十四號與空間站核心艙實施自主、快速、徑向交會對接,而當對接成功後,神舟十四號前端主動對接機構和核心艙的被動對接機構之間,就會形成一條直徑80釐米、長約1米的圓形通道,成爲了航天員進入空間站的必經之路。

據瞭解,當對接通道打開,航天員相當於進入了一個密封艙。爲了保證對接機構100%的密封性,對接機構框面的密封圈最爲關鍵。此次,神舟飛船的密封圈採用了雙圈設計,安裝在主動對接機構的對接面的T型凹槽裡。

僅僅密封圈的材料,設計師前後就進行了長達6年的攻關,才終於解決普通材料在低溫環境中的“脆變”特性,以及長期工作後材料老化等一系列問題。最終,才爲航天員成功打造了一條密不透風,安全性十足的“生命管道”!

三、明天,太空更多“中國紅”!

而令人欣喜的是,中國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僅僅只是我們航天“藍圖”的其中一塊。

實際上,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更是我們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

此前的4月17日,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展情況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就爲大家清晰指明瞭指出了今年中國航天的任務安排:

比如說,爲了完成2022年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中國將計劃實施6次飛行任務。比別是:5月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隨後,我們國家還將實施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

而當中國的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後,大規模的科學研究,更將會力推動暗物質與暗能量、星系形成演化、物質本質規律、生命現象本質以及地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突破,爲將來我國開展載人空間探索提供深厚的科學和技術積累。

令人感慨的是,神舟十四號順利上天,拉開中國航天事業徐徐藍圖的序幕。令人感動的是,從1992年9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被批准實施至今,30年轉瞬即逝。

在這30年中,我們見證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四號的巨大進化,也見證了一人一天、再到多人半年,在神秘的太空勇敢探索......

而爲了實現令人心馳神往、但艱鉅複雜的中國航天夢想,中國航天人歷經了漫長而持續的數年、乃至十年的研發準備工作,直到如今,當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終於得以突破,浩瀚宇宙,無盡星空,從此多了一抹鮮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