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九太空畫面公佈,才發射半個多月,航天員爲何已經胖了一圈?

10月30日的晚上,神舟十九號在酒泉發射基地發射升空成功,之後大家的目光也紛紛被吸引到了又將進行重生活的三名航天員身上。

畢竟在此之前降落之後的三名航天員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曾經說過,他們在太空中的過程中面部會非常“胖”。

那麼這次已經走過了半個多月的重生活,航天員們是什麼狀態呢?

對此,中國載人航天就對外公佈了一些數據以及圖片內容。

那麼事實真的和他們說的一樣嗎?

三名航天員進行了哪些工作?

實際上,在神舟十九號成功發射之後,航天員們就正式進入了天宮空間站進行首次的重生活。

在“降落”之後,他們就要馬上開始工作了,畢竟此前神舟十號航天員受到“任務交接”的影響,耽誤了不少重生活進度。

因爲這些航天員所做的工作不僅關乎到他們自己,更關乎到整個空間站。

三名成員不再是以往的兩兩一組,而是三人團隊共同進行工作的組隊形式,主要負責和知宇對接以及幫助他進行重生活安排。

首先,他們需要幫助知宇進行物資整理工作,這可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因爲這關係到後續他們的生活質量能有多高,物資能有多齊全。

因爲貨物中就包括各式各樣的生活物資、科學實驗設備等。

在經過周密地商量討論之後,航天員們就開始進行物資的整理工作,他們將數個貨箱一一搬出來,根據內容物進行分類,然後再將相同類物品放到一起,方便之後使用。

在完成這些工作之後,他們還進行了應急演練。

無論是平地跑還是爬行壓着、側着躺着移動地方式演練,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也都讓他們對太空環境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爲什麼人會變“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這種失重狀態下我們身體的面部是比較容易產生浮腫現象的,這個原理就是和靜力學原理有關。

當我們長期處於水平位置時,血液會因爲靜力學原理作用導致血液很難流回心臟,從而造成腿部浮腫現象。

但是當我們站起來的時候,這種現象就消失了,這是因爲血液又重新回到了心臟。

而航天員們雖然會通過腳踝和小腿支架來防止這種情況,但是跟地球還是有區別的,他們的血液終究還是會分佈得比較均勻。

這種現象並非只有神舟系列航天任務會出現,其實宇航員們在國際空間站進行工作的時候也可能面臨這樣的情況。

並且,這種浮腫是隨着時間推移而加重的,所以一開始只是眼皮會看得出來,之後可能連臉都沒法分辨了。

並且,不管是在中國太空站還是美國空間站,失重環境都是一樣存在的,其實宇航員在太空期間是否會變胖並不確定,但是可以確認的是,在太空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生理上的變化。

其實這種“發胖”和我們認爲的不一樣,他們不是因爲飲食過量,所以纔會變得這麼鼓,而是因爲他們的體液分佈發生了變化而讓人看起來有浮腫現象。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神舟任務中的專業人員給出的觀點是否支持這一點呢?

答案是肯定的。

對於神舟任務中的航天員飲食方面,其實早在出發之前就制定完備了飲食計劃,可以說這一張表格上的食物搭配都是經過精細調配出來地,既能夠保證他們營養成分齊全,還不會讓他們吃出病來。

即使是在太空環境中,我們在地面上接觸不到的小龍蝦、海魚等一些食物,在經過這一段時間之後,我們也依舊能夠吃得到。

所以我們認爲,航天員們應該沒有因爲飲食來得這麼“胖”。

有專家曾經表明,人類在失重環境中的生理變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肌肉骨骼系統。

其中,對它們影響最爲嚴重的是肌肉骨骼系統,其百分之二十的大掉落率已經大於了百分之五的健康大跌率。

所以說,這項成果還是很不錯的。

因此,爲了應對失重環境帶來的影響,他們會進行一系列運動,但是並不是所有類型運動他們都能夠做到,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有一些特定設備是最爲合適的。

如何鍛鍊保持身體健康?

其實無重力環境對於人體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航天員們在太空期間必須進行運動,不然他們可能會面臨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等很多問題;

但是問題又來了,地球上認爲適合人類體育鍛煉的器材,在無重力世界運用可能會造成一些副作用。

所以爲了防止出現一些意外情況以及讓運動更加輕鬆些,中國從事航天事業的一些專業人員研發了適合人類在太空中運動地器材,它就是VMI健身器材。

這種器材對地面上使用習慣的器材進行了改良,讓它們在太空中不會對使用者造成傷害,同時又可以使用者使用時更加輕鬆方便。

神舟十六號成員在完成任務之前,就曾地VMI訓練器進行了練習。

那麼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又如何使用它呢?

事實上,他們還會使用踏車、跑步機、抗阻訓練器等器材,以進行更加全面且有效率的鍛鍊。

然而,我們發現過後的一件事卻讓我們感到疑惑,神舟九號航天員王永民團隊成功完成任務降落後,他說:“如今科技這麼發達了,不知道子彈是否能夠在太空中打出去。”

然而這個問題至今一直沒有答案,因爲科學家對此展開了研究,但最終未能揭曉,即使是如今也是如此,不然如今子彈早就已經打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