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消失的8000萬張銀行卡:信用卡何以“退潮”
潮水逐漸退去。
2025年,中國信用卡迎來發行40週年。1985年3月,我國境內第一家信用卡經營公司——珠海市信用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境內第一張信用卡“中銀卡”也於彼時面世。至今,我國信用卡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起勢與擴張階段。
如今,在兩年多時間裡,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數量大幅減少了8000萬張,信用卡權益持續縮水,多家銀行信用卡中心終止營業,部分業務併入當地分行。作爲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見證者,信用卡市場正從原來的野蠻生長轉化爲存量競爭。
面臨市場相對飽和,第三方支付強勢崛起,整體消費情緒低迷等諸多困境,我國信用卡市場或許正步入漫長的轉型期。
收縮:消失的8000萬張銀行卡
信用卡規模整體處於收縮階段。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我國近年來的信用卡數量高峰出現在2022年,截至2022年6月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達到8.07億張,但到2024年末,這一數字急劇下降至7.27億張,大幅縮減8000萬張。
從人均持有情況來看,2020年至2023年6月末,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基本在0.56-0.57張區間,而截至2024年末,人均持有情況已下降至0.52張。
同時,逾期情況逐漸加劇。在2020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爲838.64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06%。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攀升至1239.64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43%。
2年多時間中國8000萬張銀行卡消失(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整理製圖:何柳穎)
信用卡曾走過輝煌歲月,尤其是在2002年3月,中國銀聯成立,銀行卡得以跨銀行、跨地區和跨境使用,這使我國信用卡邁進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以招商銀行爲例,在2003年,該行信用卡新增髮卡62萬張,創造了VISA、MASTER國際組織大中華區會員銀行國際信用卡首年發行量的歷史記錄。很快,銀行信用卡規模邁入千萬級規模,2007年,招行信用卡新增髮卡1034萬張,累計髮卡突破2000萬張。十年後(截至2017年末),招行信用卡累計髮卡突破1億張。
然而,歷經快速增長之後,行業飽和跡象開始呈現。招商銀行2024年半年報顯示,該行信用卡流通卡9666.42萬張,較2023年末下降0.47%,流通戶6934.85萬戶,較2023年末下降0.56%。該行稱,數據下行主要是公司更注重高質量獲客,新戶獲取規模有所下降。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浙商銀行原行長劉曉春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信用卡業務收縮的最關鍵原因還是中國消費者的支付應用習慣轉向。
劉曉春稱,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是在2003年上線的,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與信用卡支付其實是並軌發展,如今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相較於刷信用卡,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更習慣於第三方支付,這就導致了增量空間難以開拓。
年輕消費者更習慣於第三方支付,圖爲支付寶平臺(資料圖)
從人均持有情況看,0.52張信用卡相當於每兩個人就有一張信用卡。但如果在分母裡剔除掉髮展相對落後的地區人羣等非目標羣體,這一數字會更高。
另一個可作爲市場飽和度的參考數據來自中國銀聯旗下銀聯數據發佈的《消費金融數字化轉型主題調研報告2024》,該報告顯示,根據調研結果測算,在已持有信用卡的客羣中,人均持卡數量爲1.9張。
上述報告認爲,人均期望持卡量爲2.3張,實際持卡量還未達到期望持卡量,信用卡業務整體還存在增量空間。
的確,相較於美國等信用卡“大戶”,增量空間顯然有待挖掘,但消費習慣的問題需要考慮在內。
劉曉春認爲,國外一些發達經濟體,信用卡支付體系發展較早,對信用卡的使用依賴度比較高,但目前來看,中國消費者仍然沒有形成信用卡消費的習慣偏好,這與我國國民對於超前消費、信貸消費的傳統抗性有關。
調整:信用卡中心退潮
行業收縮之下,多家信用卡中心開啓“大撤退”。
2月13日,福建金融監管局發佈《關於交通銀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福州分中心終止營業的批覆》,同意交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福州分中心終止營業。
今年以來,交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貴陽分中心、蘭州分中心、深圳分中心、南昌分中心、福州分中心等5家分中心均已獲批終止營業。
根據批覆文件,部分業務並進當地分行。如深圳分中心業務併入交行深圳分行;南昌分中心業務和人員全部移交至交行江西省分行管理。
交行並非孤例,華夏銀行、蒙商銀行等部分信用卡分中心均獲批終止營業。
信用卡中心的設立曾見證我國信用卡市場的茁壯成長。2003年,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等信用卡中心紛紛成立,招商銀行等舉行了信用卡首發儀式。劉曉春提及,這一年也被業內普遍認爲是我國信用卡發展的真正開端。
“信用卡是舶來品,信用卡中心也是。”劉曉春介紹。
信用卡中心成立之初,大多采用準事業部制的管理模式,強調專業化經營和全成本獨立覈算。2012年,原銀監會發布《關於印發中資商業銀行專營機構監管指引的通知》,進一步釐清了商業銀行設立專營機構的類型。根據文件,中資商業銀行專營機構類型包括信用卡中心。
文件明確,專營機構是指中資商業銀行鍼對本行某一特定領域業務所設立的、有別於傳統分支行的機構。具有以下特徵:針對某一業務單元或服務對象設立;獨立面向社會公衆或交易對手開展經營活動;經總行授權,在人力資源管理、業務考覈、經營資源調配、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等方面獨立於本行經營部門或當地分支行。
以中信銀行爲例,該行信用卡中心就是中信銀行在深圳設立的對信用卡業務進行統一管理、集中操作、獨立覈算的業務部門,也是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全國總部、首家分行級專營機構。
大浪淘沙,如今信用卡中心迴歸分行趨勢已然顯現。此前有國有行信用卡客戶經理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其所在行的總行信用卡中心目前僅保留審覈、研發等職能崗位,業務崗位已全部劃分至分行。
“現在多個銀行信用卡中心還在運營,但整體在慢慢收縮,這與行業趨勢相關,原來設置卡中心是希望儘可能地拓展增量,但這部分空間已經大大縮減。”劉曉春表示。
劉曉春還認爲,信用卡另設中心,其實導致原有的業務通道難以更好地發揮效用。“按照總分行體系結構,總行可以將髮卡任務下發到各省、市、縣,各部門按任務執行即可,與其他業務共用的是同一個渠道。而如果是獨立覈算的事業部制,往往是外僱銷售人員髮卡,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雖然髮卡速度快,但後遺症、風險也相對比較大。”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也曾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信用卡業務要獨立於分行運營,其實不太現實,因爲離開了分行的資源支持,信用卡的直銷團隊很難推進業務,與分行的利益也需要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爲將信用卡業務劃分到分行管理,其實更符合當下以‘總分行’爲骨架的銀行體制方向。”
平衡:風控與收入的博弈
降本增效成爲了各行各業的關鍵詞,信用卡行業更是如此。
“信用卡最大的成本是資金成本,即給到持卡人的貸款或者墊付的資金,其次是設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運營成本等,最後還有不良貸款的風險成本。”資深信用卡研究人士董崢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在董崢看來,目前多家銀行出手清理睡眠卡一方面是爲了符合監管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爲了縮減設備成本。
近段時間以來,多家銀行清卡行動提速。比如交行此前宣佈,自2024年7月10日0時起,將對已滿足連續兩年以上(含兩年)未發生動賬交易(包括但不限於存取款、轉賬、消費、繳費等),賬戶餘額爲0元,且未開通任何業務功能,包括但不限於基金、理財、外匯寶、太平洋貸記卡自動還款、預約轉賬等的個人借記卡進行銷卡處理,銷卡後將無法再恢復使用。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末,信用卡(包括貸記卡和準貸記卡)的累計髮卡量爲11.3億張,其中6個月內有過使用記錄的累計活卡量爲7.4億張。從中可窺睡眠卡的數量之大。
“睡眠卡無法帶來收益,但要爲睡眠卡提供設備容量。如果銀行有1000萬張,那機構就必須按照至少1000萬張的標準來提供設備,成本投入的同時,卻沒有收益。”董崢稱。
另一方面,信用卡的收益來自哪裡?
“首先年費是一部分收入,但現在很多信用卡都已經取消了年費;其次是刷卡手續費,相較於國際市場,中國手續費水平偏低;最大收益來源其實是利息收入,但利息收入其實伴隨着逾期風險。”董崢表示。
財報數據亦顯示,利息收入是最重要的利潤源。招商銀行2024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信用卡利息收入322.09億元,同比增長2.82%;實現信用卡非利息收入124.99億元,同比下降10.14%。
在受訪專家看來,利息收入與不良率之間關係錯綜。
劉曉春表示,信用卡實際上是一種無抵押的消費信貸,主要根據持卡人的月收入來控制風險,在使用的時候一般享有50天左右的免息期,相當於一個快週轉的消費信貸。但現在針對一些大額消費、甚至小額消費,信用卡都支持分期,分期相當於在原有授信之外又給持卡人增加了一個授信,這實際上增加了風險。”
“如果以前信用卡發生透支,即便持卡人是‘馬大哈’,過半個月左右也會還清,不會產生不良,但在分期的情況下,相當於借貸時間拉長了,這實際上突破了原來的信用卡風險管理,這就對銀行形成了新的挑戰。”劉曉春強調。
基於此,要思考信用卡的未來發展,劉曉春的首要建議是需要總結這些年來的成敗得失,包括風險管理等,“比如怎樣應對信用卡從月度貸款變成年度貸款的問題,這方面的經驗需要積累”。
另一個收益端是手續費。
某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信用卡手續費主要分爲三種,分別是標準類商戶(餐飲、百貨等),這類商戶費率爲0.6%;優惠類商戶(超市、加油站等),費率爲0.38%;公益類商戶(醫院、學校),這類費率通常爲0。
該名人士介紹,手續費通常由商戶承擔,對於傳統POS交易而言,髮卡行、收單機構、銀聯分別按7:2:1的比例分成,如0.6%費率中,髮卡行得0.42%,收單機構得0.12%,銀聯得0.06%。部分第三方支付渠道費率較低,如雲閃付費率爲0.38%,分成比例可能向收單機構傾斜。
信用卡交易的放緩直接影響手續費收入。中信銀行2024年半年報顯示,銀行卡手續費79.50億元,同比下降2.50億元,降幅3.05%,主要是全市場信用卡交易量整體下降,影響信用卡回佣收入。平安銀行數據亦顯示,2024年上半年,銀行卡手續費收入64.12億元,同比下降23.3%,主要是信用卡業務手續費收入下降。
對於銀行而言,如何在做好風險管理的同時提振利息收入與手續費收入,將是一個長期課題。
國內的信用卡業務整體收縮,圖爲信用卡(資料圖)
自救:存量時代的精細化運營
伴隨着信用卡業務的整體收縮,寒意傳到了一線人員。
“營銷難,業務量也減少了。如今我們的考覈標準是要激活信用卡並消費一筆,並綁定微信等渠道。現在我們對客戶質量要求也比較高,出卡率相對低。”某負責信用卡業務的國有行分行員工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我們日常的信用卡營銷集中在對到店客戶的營銷,不論客戶來辦理什麼業務,都會要求經辦員對客戶進行一句話營銷。如今整個信用卡業務的收縮,讓基層網點壓力大增,每個人身上會強制性背一些指標,完成會有獎勵,完不成就要被談話。銀行(分行)目前的考覈標準還是更爲關注較優質的客戶,希望從這部分羣體中挖掘更多業務。”某國有行網點負責信用卡的牽頭人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當行業擴張不再,逐漸邁入存量時代,精細化運營成爲了行業關鍵詞。
某銀行信用卡中心產品經理小曉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卡中心每年的戰略規劃會根據市場變化而變,涉及到獲客、經營、風險等各方各面。作爲產品經理,近些年也揹負上了產品獲客和經營的指標。”
小曉表示,伴隨着業務的整體收縮,目前信用卡中心對產品經理的新獲客目標有所降低,但對交易要求有所提高。同時也更加重視用戶分析,“我們業內也會討論,比如怎麼用AI大模型去分析客戶的行爲數據、動態調整權益,等等。”
同時,對於目前信用卡權益的“縮水”,小曉認爲其實也是銀行篩選信用卡客戶的一個過程,“客戶分爲權益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對於不同類型的客戶,我們的推廣方式也不一樣”。
深耕客戶的同時,銀行也正從消費場景、技術賦能等方面入手,以圖逾越這一轉型陣痛期。
如中國銀行聯合中國銀聯啓動“國補營銷季”活動,圍繞消費類場景,優化線上支付方式,與電商平臺深化合作,打造中國銀行信用卡客戶專屬“國補”系列優惠活動。
吉林銀行此前宣佈攜手銀聯數據,依託5G消息這一前沿技術,深度融合傳統短信、5G消息、5G閱信等多元化產品,旨在扭轉信用卡業務拓展頹勢,推動信用卡業務的數字化轉型。
在受訪人士看來,如何通過創新留住持卡人,並儘可能地吸引新用戶,這是銀行必須要思考的,否則將面臨行業淘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