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碳排機制 緩解企業碳憂慮

臺灣碳資產公司董事長張三河(右四)、高雄副市長羅達生(右五)、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左四)等人7月26日出席「碳權交易來了!-從新加坡經驗看國際碳權交易趨勢論壇」。圖/顏瑞田

爲人類永續生存問題,聯合國於2015年宣佈「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s包含17項行動方案,自此,各國紛紛設定減碳目標及相關法案,如歐盟實施CBAM;美國推出潔淨能源法案等,蔡英文總統也承諾我國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

爲此,臺灣也預計2023年8月設立「臺灣碳交易所」,讓企業排碳有成本時代來臨,根據環保署預估,全臺將有500家廠家納入課徵碳費對象。

工商時報與臺灣碳資產公司、臺新金控、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於7月26日與31日分別在高雄與臺中共同舉辦「碳權交易來了!-從新加坡經驗看國際碳權交易趨勢論壇」,受到企業重視,論壇座無虛席。

工商時報社長暨總編輯陳國瑋表示,現階段可以明顯感受到企業的「碳憂慮」,面對這樣的憂慮,只能靠學習和管理,也因此,辦理這兩場論壇極具重要性。

臺灣碳資產董事長張三河指出,如本次論壇主題「碳權交易來了」,我們即將進入「碳經濟時代」,它不僅僅開啓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它更是一場戰爭,是一場人類對抗全球極端氣候的戰爭,未來企業將面對一場永續的賽局,比的是誰家的碳管理、永續管理比較好。臺灣碳資產將支持企業,擔任背後的助手,協助企業共同面對淨零碳排的戰爭。

高雄淨零達標 臺灣就達標

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特別出席「碳權交易來」高雄場致詞,他說,推動淨零碳排要蘿蔔與棍子雙管齊下,高雄在兩方面都有所着墨。事實上,全臺灣碳排放佔比,高雄佔了20%,若臺灣要達標淨零,一定要讓高雄先淨零,高雄能做到,臺灣就沒有問題。高雄市政府過去幾年積極落實減碳目標,以前年爲例,共減少了13%的碳排放量,預估到2030年可以跟中央政府目標一致,減少30%的碳排。羅達生分析,高雄排碳來自工業部門,其中,最大的排碳大戶來自工業部門,佔40%,因此,高雄從碳盤查、碳技術發展、碳循環到碳交易,採有系統的方式推動,並致力推動低碳產業鏈,如智慧科技產業羣聚,淨零科技示範產業等。

連結SDGs項目愈多

碳權價格愈高

兩場「碳權交易來了」論壇特別邀請亞洲最大碳權交易所-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市場總監吳佳佳來臺分享新加坡推動碳權交易的經驗。吳佳佳介紹自願性市場的碳權項目及種類。吳佳佳說,當今的碳權以避免/減少及除移/封存兩大類區分爲四大型態:避免自然界損失、基於技術的減排、基於自然的封存、基於技術的去除。目前市場上碳權供應,以「避免自然界損失」和「基於技術的減排」項目較多,自然封存和技術去除項目非常少。

吳佳佳說明,CIX會針對碳權項目去篩選,篩選的衝量標準,則要看它連結聯合國的17項永續目標多寡,如是否符合生物多樣性或是對婦女權益保障等等。CIX也召集專家、學者、國際買家成立國際諮詢委員會,透過該委員會評估新穎的碳權項目。

碳權如何訂價呢?吳佳佳分析,通常碳權的年份越新價格越高,但有些項目因天然碳匯高或涵蓋較多的SDGs項目,年份雖不是那麼新,卻很保值。她舉在CIX掛牌的全球最大的藍碳專案爲例,由於市場藍碳具稀少性,CIX第一次拍賣25萬噸,當時採每噸27.5美元,市場超額認購,反應熱絡,到了2023年第二次拍賣時,CIX改採兩輪競標,有最低起標價格,讓每個投標者都非常公平。

吳佳佳再介紹位於中國安徽合肥市的合滁植林項目,這個項目除打造三萬公頃的森林外,還僱用當地女性員工,促進當地婦女就業機會,兼保育當地綠孔雀,有生物多樣化功能,這個碳權專案價值就很高。

企業若要在自願性市場取得碳權實現碳中和,吳佳佳推薦可以透過臺灣碳資產跟CIX購買。她說明,CIX交易平臺採全英文形式,臺灣企業到CIX開戶有繁複的開戶流程,若透過臺灣碳資產不僅不用自行開戶,還可以聚集臺灣買家以團購競標方式,壓低購買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