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以行動落實兩岸善意
旺報社評
傅崐萁率領藍委團訪陸已經過去一週,陸方提出「率先恢復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仍未有進一步動作,大陸透過兩岸協議機制促請我方恢復並擴大客運直航,蔡政府亦未實質迴應。520時間點愈來愈近,當善意只有表述而沒有行動,兩岸融冰機遇就會稍縱即逝。
推進善意 你一步我一步
首先需釐清的是:一方面,北京釋出的善意,民進黨政府是否要等到520賴清德上臺後,才接球迴應?另一方面,北京是否要等到賴清德520演講之後,才評估是否落實早前提出的善意?若雙方如此思考,恐怕會再度陷入低互信的負面螺旋,結果不容樂觀。
最理想的狀況是,陸方邁出開放陸客來臺的「一小步」,我方立即接招,也順勢挪出「一小步」,讓520前的兩岸關係以恢復交流、互有默契的善意氛圍爲主導,再等到520賴清德正式發表就職演講,就促進兩岸人民交流互信提出更加積極的論述,然後陸方再釋出更大善意,例如恢復福建乃至更多省份陸客來臺觀光,到了那時,沒有政治包袱的新政府,就可以繼續正面迴應。
上述腳本之所以稱爲「最理想」,是因爲這種「你一步、我一步」的漸進模式,比較適合於原先欠缺互信的兩方,透過低層次、低成本、低風險的互動,逐漸培養互信與默契,進而爲更高層次的互動奠定基礎,簡言之就是「互動與互信的相互轉化」。事實上,蔡英文2016年上臺初期,兩岸並非沒有這樣的想法,當時新政府衛生署長參加了世衛大會,與陸方自然互動,兩岸官方在「南海仲裁案」上也立場一致。
八年前蔡政府與大陸,本來是想「先有互動,再有互信」,但最終功虧一簣,以至於後來分道揚鑣,除了各自內部有強硬派,雙方卡在「未完成答卷」問題上以外,更重要的背景在於2016年恰好是美中關係的重要轉捩點:一方面,歐巴馬政府末期「亞太再平衡」已經成型,另方面川普勝選刺激美國右翼勢力,正好給美臺政治聯結創造契機。
美中關係雖然回不到過去,但也告別了2019至2022年的動盪和混亂期。華府遏制中國的意圖非常清晰,但尊重北京政治紅線、避免雙方衝突失控的決心也非常堅定;北京也擺脫了對美國的任何幻想,做好自力更生的準備,但擺出與西方關係緩和的姿態,認識到外資、外貿對大陸經濟成長的重要性,收起「戰狼」作風,迴歸務實溝通的外交路線。
臺海安全 兩岸務實溝通
上述背景之下,美中之間透過「打打談談」,艱難地在臺海情勢上找到了彼此底線,並建立了有效溝通、管控分歧的模式。這個模式的開端是2022年峇釐島首次拜習會,其後一年內雙方國安事務高層在第三地頻繁碰面、深度溝通,每次都重點談臺灣,而這個模式的成熟,是去年舊金山拜習會,習近平向拜登確認沒有2027攻臺時間表,雙方平穩度過1月臺灣大選的高危險期。
賴清德當選總統後,從美方高層的表態來看,華府應該得到賴清德「負責任」的保證,520後新政府兩岸路線不會違背美方「不支持臺獨」的承諾;同樣,從北京對臺釋放的訊號,包括習近平會見馬英九、王滬寧會見藍委團、陸方拋出恢復陸客來臺願景,都屬於「謹慎的善意」。在美中在臺海管控分歧的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賴清德520就職演說應不會釀成新一輪臺海危機。
但臺灣終歸還是會捲入美中矛盾中,犧牲品最後還是兩岸關係與人民福祉。大陸對臺「硬的一手」毫不放鬆,除了海警巡航金門海域常態化、並讓福建民衆赴金門旅遊喊卡以外,大批次共機施壓我空防的力度不降反增,而美方亦以力挺臺灣參與WHA作爲迴應,爲日後美中涉臺劇烈衝突埋下伏筆。兩岸看似笑臉相迎,但翻臉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如何讓兩岸關係翻開新篇?關鍵是雙方落實善意,讓福建民衆儘快恢復赴馬祖觀光,以及閩臺客運航線逐步恢復。無論是大陸、只剩10多天任期的蔡政府,還是即將上任的賴政府,都有責任劍及履及趕快把門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