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美中不脫鉤 兩岸經貿談判應重啓
旺報社評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繼氣候特使凱瑞、財政部長葉倫、國務卿布林肯之後到訪中國大陸,展現兩國對保持溝通、管控分歧的誠意與努力。雷蒙多與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文化和旅遊部長鬍和平等多位官員會談。她還訪問上海,並在迪士尼度假區與民衆互動,離開大陸時還表示,「我持樂觀態度離開中國」。
中國仍嵌在美國供應鏈
從布林肯到雷蒙多,修復溝通管道是本輪高層溝通的重要議題,顯示中美雙方的「護欄思維」和尋求「止跌」的心態,即在雙方仍有分歧的情況下,謀求雙邊關係不再惡化。中美曾建立過100多個對話交流機制,現在這些機制大部分已經名存實亡。如今,中美謀求重新啓動溝通機制的建立,爲外界所期待。
中美激烈博弈,但「脫鉤」並不容易。經貿關係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兩國互補的經濟形態,使得雙方都深嵌於對方的供應鏈,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不但對兩國關係意義重大,也對全球經濟穩定和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美國一度想拋開這個壓艙石,川普2018年掀起美中貿易戰,拜登政府「川規拜隨」,延續川普「小院高牆」政策,在多個領域限制對華投資與貿易。拜登政府一度謀求建立與中國脫鉤的全新供應鏈體系,但並未成功。
美國對中貿易逆差過去3年持續增加,從2020年的3103億美元擴增到2022年的3829億美元。而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如今又回到貿易戰之前的水平,佔美國總逆差40%。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對美國製裁「實體清單」上的幾十家企業做了調研,結果1/3企業受嚴重影響,1/3採取相應措施後規避了影響,其餘1/3無實質性影響。
美國學者的研究同樣支持這個觀點。美國彭博社8月26日引述哈佛商學院經濟學者阿爾法羅和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副教授達文楚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仍然嵌在美國供應鏈中」,儘管美國減少了來自中國的直接進口,但中國商品經由產業鏈在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國的再分配,最終仍然進入美國,中美的「間接供應鏈」聯繫依然完好,甚至有所加強。
中止ECFA是邀談的訊號
美國強行與中國「脫鉤」反而可能傷害自己。根據去年美國發布的規定,輝達不得向中國出售高端A100和H100圖形處理器(GPU)。輝達財務長克瑞斯表示:「長遠來看,禁止向中國出售數據中心GPU的措施一旦實施,將使美國的這個產業永遠失去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之一競爭和領先的機會。」8月,拜登簽署了一項對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3個技術領域的對華投資限制行政禁令,以阻止美國資金和專業知識向中國轉移。但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指出:「任何緊縮進入中國市場管道的政策,都將反過來削弱我們在美國國內投資於製造和研發的能力。」
一直以來美中理性派都在爲兩國良性競爭爭取空間。去年,美中跨境審計協議簽署,爲兩國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爭取到了一定的合作空間。今年7月底,在華盛頓不斷升級晶片出口限制之際,晶片巨頭英特爾在深圳設立了一個新的創新中心。可見,實現「脫鉤」並不容易。
蔡英文總統上任後,爲擺脫對大陸過度依賴,謀求供應鏈的重新佈局,推行「新南向」政策,並限縮兩岸投資貿易,2021年臺灣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額58億美元,超過對大陸的投資,然而,最新審計報告卻顯示,近5年臺灣與新南向國家貿易出超呈下滑趨勢,致使國內生產毛額相對減少。
美中都已意識「脫鉤不易」,雷蒙多甚至強調「永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或阻礙中國經濟發展」,臺灣應看清形勢。大陸近來釋出可能中止ECFA的訊息,未嘗不是邀談的訊號,面對中美經濟不脫鉤的現實,臺灣應主動重啓兩岸貿易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