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跟上腳步恢復兩岸民間交流
旺報社評
中共政治局常委會通過「優化防疫二十條措施」,口頭不稱「放寬」,實際上鬆綁不少涉及國際交流、隔離時間的嚴格限制。拜習會後,臺海情勢有望在一中政策紅線之上稍微穩定,大陸放鬆防疫有助於兩岸民間交流,引導兩岸關係回暖,應是各界努力和期待的方向。
優化防疫鬆綁限制
北京此次頒佈的「二十條措施」,與其說是有意穩步放開的訊號,不如說是回到「精準防疫」的初衷。例如,官方首次將疫情風險區從高、中、低三級縮減爲兩級,並下令高風險區以樓棟作爲單位,這其實是去年曾行之有效的「上海經驗」。但Omicron出現後,防疫政策收緊,封城捲土重來,但變種病毒致命力明顯較低,「二十條」不再糾結於「溯源」與「切斷傳播鏈」,而是未雨綢繆加強救治能力、開發特效藥物,顯然着眼於後疫情時代如何常態化防控、避免老弱羣體病亡潮。
北京透過最高層級的政治局常委會,拍板「二十條措施」,就是要清晰地傳遞出如下訊號:加強中央集權並不會改變理性靈活的決策能力,尤其是重視對地方「一刀切」和「層層加碼」的整治,也不允許中央集權造成地方扭曲政策原意,令防疫異化爲普通民衆的沉重負擔。「二十條措施」頒佈後陸港金融市場大幅反彈,顯示出中外資本對大陸經濟前景重拾信心。在上述情勢下,大陸取消國際航班「熔斷」機制、縮減入境隔離時間,對改善北京國際形象、宣示改革開放路線不動搖,更具有積極意義。
陸方努力優化防疫措施,也有望讓兩岸民間交流的門打得更開,過去兩年來削弱兩岸交流的政策障礙,都應一併得到解決。首先是大陸取消航班熔斷機制後,國際航空公司往返大陸成本大幅降低,將直接刺激兩岸客運航線復甦。陸方10月底開始執行冬春季航班表,兩岸能否恢復到疫情前每週676班客運航班的表定數量,一方面有賴於蔡政府將僅有的4個大陸航點恢復到33個,另一方面則需要陸方評估好「5+3」新政後隔離旅館量能,儘可能恢復兩岸客運航線運轉。
其次是大陸首次正式提出「閉環泡泡」方案,令已經維持兩年多的兩岸線上交流活動,終於看到了恢復線下舉行的曙光。無論是雙城論壇、海峽論壇、企業家峰會等傳統交流活動,還是具有重要溝通功能的兩岸二軌智庫、媒體交流平臺,面對面的互動都不可或缺,而疫情發生後往來兩岸隔離的時間成本,致使不少活動的參與規模實質縮小。尤其臺灣經過5個多月的開放,大致已經完成羣體免疫,在「閉環泡泡」之下免隔離前往大陸參加兩岸交流活動,較過去的風險更低。這部分能否做成,主要取決於大陸方面的配套措施。
有助兩岸融合發展
因應本土疫情和國際情勢,蔡政府10月調降陸港澳的疫情風險級別,並在本月初鬆綁港澳籍人士來臺限制、恢復港澳臺觀光,陸委會也表明重啓小三通我方已經準備好了,需待陸方海關等前線人員到位後,選擇合適時機恢復。兩岸關係在政治層面固然一時無解,恢復制度性溝通協商也註定遙遙無期,但雙方至少保留維持兩岸民間交流的難得默契。至於中國人講究的「面子」問題,兩岸應該以各自調整防疫措施爲契機,階段性、漸進式地同步執行恢復民間交流的措施。
例如,香港政府在9月底率先鬆綁入境政策爲「0+3」、取消隔離後,民進黨政府也相應取消了部分港臺之間旅行限制,港臺民間交流已經基本恢復。這可以算作一次隔空的良性互動。同樣,當大陸釋出「二十條措施」減少隔離時間、啓用「閉環泡泡」之後,我方就兩岸民間交流需要相應作出何種鬆綁?這就需要蔡政府審慎評估後及時迴應。
大陸這些年常講「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美方不支持臺獨態度明確,民進黨不要空談「抗中保臺」,國際社會也普遍支持臺海和平穩定,大陸若想對臺宣傳「統一有好處」,仍然需要兩岸和平作爲前提。因此,兩岸應該務實把民間交流盡快恢復起來,這纔是兩岸和平、融合發展的最大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