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亮眼經濟背後的問題
旺報社評
OECD預測今年歐美先進國家與新興市場經濟都將有不錯的表現,大幅調升全球經濟成長率至5.6%,特別是中國大陸,成長率將達到7.8%。但北京高層抱持戒慎恐懼的態度,認爲國際不確定性因素仍多,內部也存在許多衝突與矛盾現象,今年工作重點將以維穩爲核心,追求經濟與社會的平穩運行。
大陸經濟在高速成長現象下,確實存在諸多挑戰與難題。比如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脫鉤、國企與民企政策資源之爭、勞動市場供需失衡、經濟成長果實分配不均等,都非一朝一夕可解,也不是經濟加速成長後,就會消失不見。
其中,最該留意的,是隱藏在亮眼經濟背後的就業問題。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2020年大陸勞動市場雖跟着經濟表現而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5.6%,均優於預期與設定目標,但勞動供需失衡與結構性矛盾問題,卻持續困擾就業市場。
一方面,整體勞動市場的就業壓力仍大。今年需要安排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官方預估至少在1500萬人以上,足足比去年多出300多萬人,這還未計入農民工移入的可能情況。一旦整體勞動市場的需求無法跟上,勢必會讓今年就業情勢更爲嚴峻。從早先公佈的官方與民間(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不約而同都已嗅到這樣的味道。
就代表大型企業的官方製造業PMI來看,儘管2月整體PMI還處於景氣擴張的50.6,但其中代表就業的從業人員指數,卻已連續10個月處於收縮狀態(50以下),且2月數字還創下1年新低的48.1。
同樣地,代表中小企業的財新制造業PMI,雖也出現連續10個月的擴張週期,但就業指數卻是連續3個月位於收縮區間,且降幅還有所擴大。這都意味着,大陸整體景氣雖仍持續復甦,但企業保守看待未來的心態,已傳導至就業市場。不管是大型或中小企業,看來都試圖縮減勞動力規模,以降低生產成本。這不啻也爲今年的就業市場,帶來更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就業市場供需無法匹配,所形成的結構性矛盾,似乎愈來愈加突顯。也就是說,就業市場明明勞動供給充裕,但位在風口的高端製造業或新型態服務業,卻存在大量的技術人才缺口,找不到相對應的人力供給。勞工就業困難與企業招工不易現象同時存在,將嚴重阻礙產業的升級與轉型,進而傷害長期經濟成長。
技術人才供給不足問題嚴重
畢竟面對當前內外的種種不確定性因素,大陸現在最需要的,無非就是經濟與產業結構能夠加快調整,比如從外貿出口轉向內需消費,或是從傳統制造業升級爲高科技與戰略新興產業,藉此爲下個10年、甚至20年的經濟成長,帶來新的增長動能。而這一切都需要就業市場擁有足夠的技術人才供給,方有機會加速達成。目前看來,這個條件短期內似乎很難被滿足。
後疫情時代,全球就業市場與結構都出現明顯變化,中國大陸當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勞動供需失衡與結構性矛盾問題,接下來恐會是大陸經濟成長最大的阻礙。原因很簡單,供需失衡造成的就業困境,會間接壓抑已成爲主要經濟成長引擎的消費表現。而結構性矛盾問題,又不利產業的升級轉型,連帶也會拖累經濟復甦的步調。
李克強總理強調,今年宏觀政策以就業爲優先,任何政策都必須站在能夠促進就業的前提下,加以擬定與執行。北京已經意識到,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得先穩住就業市場。只是,北京看到的或在乎的,可能還是整體就業人數提升或失業率下降的數據,卻忽略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實質內涵,對大陸實現2035年中長期規畫而言,就業市場「質」的問題,非常重要,大陸需要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