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發展進入快車道 規模化全球化成趨勢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從嫦娥奔月到戰國屈原的《天問》,再到盛唐李白的《飛天》,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源遠流長。而伴隨着中國空間站的全面建成,我國的航天產業也從“國家隊”引領發展到全面開花。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國商業航天產業正在迅速成長。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提出2024年,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和信息化部在部署2024年重點任務時,同樣將商業航天產業作爲新增長點進行重點培育。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時空道宇CEO兼首席系統工程專家王洋,他詳細解讀了未來幾年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在他看來,商業化是航天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國家政策在大力支持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隨着商業航天市場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入這個領域,並嘗試通過創新和競爭來推動產業的發展。

政策引領

商業航天產業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其發展和壯大與政策引導息息相關。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降低了商業航天政策門檻。

上述文件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自此,國內商業航天產業鏈開始逐步完善。

商業航天產業鏈龐大,且涉及的配套環節衆多。以商業衛星產業來講,上游主要爲衛星製造等領域,中游包括衛星測運控系統以及相關地面設備製造等領域,下游則包括通信、導航、遙感應用及服務等領域。

2020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衛星互聯網首次納入“新基建”,作爲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範疇,以加強商業衛星產業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隨後的2021年,國務院、國家航天局等又發佈了多個文件,旨在推進商業衛星終端的規模化應用。

王洋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有效鼓勵了民營企業參與到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中來,這讓商業航天市場迅速呈現蓬勃之勢。

艾媒諮詢發佈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自2015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預計2024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23382億元。

從衛星側時空道宇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實現衛星通信車規級量產應用,到火箭側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號成功首飛……2023年,國內商業航天產業更是迎來爆發式發展。華泰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商業航天運載能力大幅提升,民營航天產業不斷迭代,液體發動機技術、商業火箭運力、商用發射場建設等均取得重要進展。

步入2024年,商業航天產業的熱度繼續升溫。今年2月3日,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二個軌道面,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發射。據介紹,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是全球首個商用通信導航遙感一體星座,由時空道宇建設並運營。

王洋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2025年,時空道宇將完成星座一期72顆衛星的組網部署,實現全球實時數據通信服務;二期將擴展至168顆衛星,實現全球釐米級高精定位服務,爲人類未來出行,如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消費類電子領域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應用服務。

挑戰與機遇

今年年初,埃隆·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發射了首批6顆能夠提供移動電話服務的衛星,旨在爲偏遠地區消費者提供連接服務。

馬斯克表示,2024年,SpaceX計劃將發射次數提升至144次,繼續保持每年發射量增加50%的勢頭。

相關預測顯示,預計2024年SpaceX提供的衛星服務將產生約100億美元的總銷售額,從而超越其火箭發射業務,佔公司總銷售額的2/3。

除SpaceX之外,OneWeb等海外公司,也在通過發射海量通信衛星,迅速搶佔市場。王洋表示,商業航天的發展主要存在三重挑戰。

第一重挑戰聚焦在頻軌資源的爭奪方面。據介紹,軌道和無線電頻譜都是有限資源,國際社會上“先到先得”的原則,使得發達國家在軌道和頻譜資源上佔據優勢。

“以SpaceX、OneWeb等公司爲例,這些公司近年來均在通過發射海量通信衛星的方式,搶佔大量低軌軌道資源和優質的Ku、Ka、V頻譜資源,對後發者在國際電聯申報大規模星座形成了巨大挑戰。”王洋表示,除此以外,衛星製造成本過高和應用場景待探索,也是產業中現存的一大挑戰。

如何快速搶佔有限的空間資源,時空道宇找到了可行的途徑。首先,針對高昂的衛星研製成本,時空道宇通過自有衛星超級工廠實現衛星量產,作爲全球首個深度融合航天製造和汽車製造能力的衛星量產工廠,可實現日產1顆衛星,年產衛星500顆,衛星生產成本下降45%左右,爲全球星座快速組網建設助力;其次,通過自主技術創新以及與高可靠的運載方合作實現衛星軌道面級部署,以一發一軌方式,實現星座快速建設部署。這樣,通過衛星量產實現衛星製造降本增效,並且實現頻軌資源“先到先得”。

而第三重挑戰,也是最重要的,即商業模式的落地。據悉,我國衛星應用發展仍在探索之中,衛星導航技術研發與應用直接相關核心產值的比例遠低於國際上的93%。

圍繞着應用場景不足的痛點,越來越多的商業航天企業均在加速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結合。例如,時空道宇就瞄準了汽車出行、消費電子等未來出行市場,通過實現首次航天級產品車規級量產,將衛星通信創新性地導入量產新能源汽車,實現車載衛星通信服務全球首次規模化量產應用。

王洋認爲,特別是在自動駕駛領域,衛星導航和衛星通信技術對於自動駕駛汽車至關重要。通過衛星技術支持,車輛對周圍環境可實現感知和決策,達到更安全、更智能的自動駕駛狀態。除了汽車,消費類電子也是衛星應用的廣闊市場,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在設計之初,就規劃了手機直連衛星通信功能,可提供衛星短信及數據傳輸服務。而在2023年底的鏈博會上,時空道宇也對外展示了其22納米支持手機直連衛星的通信芯片。

規模化全球化是趨勢

今年年初,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行動方案指出,到2028年,北京商業航天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能級明顯提升。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引進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和10家以上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數量超過20家。

1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三部門聯合正式對外公佈《關於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支持南沙加速發展,提出要加快推進商業航天等全產業鏈發展,在商業模式、資金合作等方面形成符合技術攻關特徵的新範式,創新應用場景,促進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市場化應用。

此前,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產業高地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指出,到2025年,上海以商業航天跨越式發展爲牽引,圍繞衛星製造、運載發射、地面系統設備、空間信息應用和服務等環節,加強衛星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發展,推動空天地信息網絡一體化融合。

相關預測顯示,在各地政府和企業積極佈局之下,預計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突破2.3萬億元,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2.8萬億元。

王洋認爲,規模化是商業航天產業未來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目前,國內啓動了衆多商業衛星星座計劃,帶來星箭製造巨大的市場空間。隨着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商業航天企業需要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以滿足市場需求。

此外,全球化也是商業航天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商業航天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各國之間的合作和競爭將成爲趨勢。未來幾年,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將更加註重國際化發展,加強與國際同行的合作和交流,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王洋表示,目前圍繞着全球化發展,時空道宇已經和中東、東南亞等地區展開合作,開啓星座的全球化服務,通過積極建設未來出行星座,爲上合組織國家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衛星應用數據服務,開展多式聯運、海上能源、應急救災等領域的實時協作,促進航天領域的科學探索、應用和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