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海洋優勢 打造遊艇產業鏈
亞果遊艇董事長侯佑霖。(亞果提供)
疫情改變休閒型態,這兩年最顯著的,是遊艇休憩產業逐漸興起,尤其不能出國,玩遊艇的人大幅增加。臺灣以海洋立國,常常把「向海洋致敬」掛在嘴邊,但卻沒有對於海上游憩產業有完整規畫與落實,相當可惜。
臺灣是海上游憩的藍海市場,遊艇業能在疫情中脫穎而出,主因是遊艇出海是小衆旅行,不像郵輪動輒3000人,10人便可出海旅行,符合疫情期間拉開社交距離的需求,加上臺灣政府也在推廣海上休閒娛樂,更不該錯失因疫情帶動新興旅遊玩法的潮流。
把遊艇當作休閒觸媒,能擴大到獨木舟、SUP立槳等,並與陸上行程串連成套裝旅遊,以前年國慶煙火在臺南漁光島舉辦爲例,可以早上玩獨木舟、小帆船,晚上搭乘遊艇到對面的漁光島看煙火,就是很棒的旅遊包裝行程。
很多人有個誤解,認爲玩遊艇很花錢,爬山是很便宜的休閒活動,但其實忽略了,政府花很多錢開山闢路,鋪設登山步道的花費,都是納稅人繳的錢,「便宜」的背後只是政府幫忙分擔了許多成本,並不是真的便宜。
反觀在海洋開發上,從碼頭、泊位、充電站等基礎設施,幾乎都是民間自掏腰包,民營企業不可能做賠本生意,只能轉嫁成本,導致遊艇休憩給人「貴桑桑」的刻板印象,倘若政府願像對山一樣對待海洋,就能扭轉。
其實臺灣海峽很適合玩船,除了10~2月因東北季風影響,只剩嘉義以南能玩,其餘時間都是適合出海的,亞果目前已有臺南、澎湖兩個遊艇會所,待高雄愛河灣遊艇碼頭啓用後,就能提供一條龍、點連成面的架構服務。
我們常聽到要「向海洋致敬」,臺灣也設有海洋委員會,但每次出海時,當看到海巡人員在克難的鐵皮屋內值勤時,就很不捨,這其實是臺灣海洋政策的縮影,相較於他國,臺灣在海洋產業發展上確實還有很大空間。
與高雄遊艇行程大約16到18個小時的香港,目前有4大遊艇會,以香港700萬人口,遊艇數量超過1萬艘,臺灣有2300多萬人口,產業潛力非同小可,更可創造龐大的休憩產業鏈,期待政府投注更多心力,與民間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