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離任前給特朗普留言:小心防備四個國家,別犯孤立主義錯誤

前言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被稱爲拜登的“智囊人物”,在任內負責爲拜登出謀劃策,尤其是制定關乎美國前途的安全性政策。

他和布林肯兩人幾乎承擔了美國整個對外方向戰略,但隨着拜登退選和民主黨倒臺,政治生涯也要暫告一段落。

在特朗普上任之前,沙利文日前在一場論壇上也是“勸告”他的繼任者和美國下一任總統。

沙利文總結經驗,爲什麼專門提到“四個國家”?他的政策觀點對美國的未來有什麼幫助?

當地時間4日,沙利文在參加美國智庫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會議期間,對最近的熱點問題以及美國政策方向問題作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彙報。

主要還是分享自己任期內的經驗,以及讓美國未來走什麼道路。

他先是評論了關於韓國和烏克蘭的問題。

和別人指責戒嚴令不同,沙利文說尹錫悅的戒嚴令讓美國“關切”,同時他們的國會能按照法律程序取消戒嚴,非常值得稱讚。

這種“喪事喜辦”讓韓國人都非常不滿,稱此事讓韓國在全球面前丟了人,美國還能顛倒黑白挑出“亮點”確實不容易。

接着沙利文提及美國現在正在面臨“四個國家”的強大壓力。

他所提及的“四個國家”分別是中國、朝鮮、俄羅斯和伊朗,這些國家“正在深化合作危害美國”。

因爲根據拜登政府的調查,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在俄烏衝突之後越來越深,再加上中俄兩國和朝鮮的關係,三個國家已經接近“戰略融合”。

美國媒體提到朝鮮是唯一一個願意出兵幫助普京攻打烏克蘭的國家,這就算是俄羅斯之前的鐵桿盟友白俄都沒有做到。

再者來說還有伊朗,美國將伊朗形容爲“軍援俄羅斯最活躍的國家”。

伊朗因此遭到歐美兩輪制裁之後,仍然不改行爲,繼續給俄羅斯提供導彈。

沙利文提醒伊朗已經加入金磚組織和上合組織,作爲俄羅斯和中國“遠在中東地區的夥伴”。

過去伊朗對美國、以色列的威脅巨大,在加入中俄體系之後,這個國家更是發揮巨大的作用。

然後沙利文順理成章引出“中俄合作”的話題,宣稱中國向俄羅斯轉移“軍民兩用能力”。

時至今日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從來沒有拿出一份中國“援俄”的證據,都是靠一張嘴在胡說八道。

美國和歐盟侃侃而談,警告中俄兩國的行爲觸犯制裁紅線,也沒有任何憑證。

總之在沙利文的描述裡面,中、俄、朝、伊要形成一個“大型同盟”,徹底挑戰美國的地緣戰略格局,特朗普需要多加註意。

沙利文離任之前果然也是不安好心,繼續翻炒這種“邪惡軸心”謬論。

沙利文將伊朗納入“四國威脅”,是爲了掌控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與地緣政治主導權。

同時美國防止伊朗和中俄合作,擔心這會讓他們的制裁無效。

朝鮮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其核計劃雖然是基於自身安全考慮,但被美國無限誇大並歪曲。

美國通過宣揚朝鮮爲“邪惡軸心”國家,一方面試圖在朝鮮半島製造緊張局勢,以便其在東北亞地區強化軍事存在。

美國的所有目的就是按照美方的意願重塑朝鮮半島的政治格局,使其完全納入美國的戰略軌道。

只要半島局勢不穩定,美國就能維持對日韓等盟友的控制,製造朝核危機也是爲了向朝鮮施壓,封鎖政策同樣如此。

美國近年來大力擠壓俄羅斯生存空間,也是爲了壓制歐盟的反抗力量,防止歐盟內部的國家脫離美國,或者走向獨立。

作爲冷戰時期最大的對手,俄羅斯在敘利亞等國際事務中的積極介入,彰顯了其在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並且與歐洲在能源等領域的緊密聯繫,也使其在歐洲事務中有不可忽視的話語權。

美國視俄羅斯爲全球霸權的重要競爭對手,編造“四國威脅”謠言,是爲了在國際輿論上孤立俄羅斯,破壞俄羅斯與其他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削弱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

在國際輿論與外交層面,沙利文製造所謂的“四國威脅”話題,試圖構建一種符合其利益的國際話語體系。

將中國、俄羅斯、朝鮮、伊朗描繪成與國際社會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形象,從而在國際組織、多邊外交等場合中孤立這些國家。

可以說這種惡意製造謠言的行徑違背了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與事實真相,註定難以得逞。

且更能讓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認清美國這種霸權主義的本質與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沙利文建議特朗普走“國際路線”避免孤立主義,他上個任期已經犯了太多類似的問題。

他要求特朗普政府擴大和加強國防工業能力,團結所有夥伴來“遏制北約或印度洋-太平洋盟友遭受的軍事侵略”。

這說白了還是推銷自己的“四國論”。

建議美國用伊朗問題來籠絡中東,用朝鮮問題來壓制日韓,用俄羅斯危機來控制歐洲,以此實現這些盟友的“被迫團結”。

這是拜登時期採用的關鍵地緣政治策略,但特朗普真的能聽進去沙利文的建議嗎?

作爲一個利益主義至上的總統,特朗普眼中恐怕只有好處,團結盟友還要給他們發錢,這是一筆賠本的生意。

參考資料

《沙利文敦促特朗普擴大與盟友協作,應對中俄朝伊“深化合作”》觀察者網

《白宮:美國不考慮向烏克蘭歸還核武器 仍專注於提供常規軍事支持》財聯社

《沙利文喊話特朗普團隊:延續拜登政府國防工業增產計劃,推動設立“彈藥週轉基金”》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