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瘋尺度!這片看得我睡不着覺

逼仄小屋中,兩個男人如野獸一般扭打在一起。

踹頭,插眼,掐脖子,隨手拿起菸灰缸猛砸……沒有任何章法,只有抓住機會就致對方於死地的狠辣。

纏鬥過後,年輕的男孩滿頭鮮血,奄奄一息,年長的男人也彷彿被卸去全身力氣,癱倒在地。

拼死肉搏和遍地血污令痛感突破銀幕,看得人心驚肉跳,而這,只是一位父親復仇的開始……

這是電影《彷徨之刃》中的一幕。

期待許久,《彷徨之刃》終於在今天(5月17日)正式上映,一個令人瞠目、痛心又彷徨的故事也將與更多觀衆見面。

與其他犯罪類型片不同,影片聚焦未成年犯罪,劇情和表達都極具烈度。

之前在點映中收穫好評不斷,許多觀衆震驚於故事尺度之大,更感慨影片之於現實的意義。

在我看來,《彷徨之刃》如同一把利刃,刺破了無數人的心理防線。

一個尋常的雨夜,在工地上工作的父親李長峰(王千源 飾)發短信提醒女兒李芊(吳雙 飾)抓緊回家。收到女兒的回覆後,李長峰安下心來。

可等李長峰迴到家,卻不見女兒的身影,打電話也無人接聽。

窗外雷聲轟隆,暴雨傾盆,一種不祥的預感襲上心頭……

再次見到女兒,她已是一具蒼白冰冷的屍體。

李長峰如遭雷擊,不願接受這個結果,他痛哭着一把抱起女兒,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麼。

可沒有人能回答。

一旁的警察樑軍(王景春 飾)和趙毅(王天辰 飾)對這位父親很是同情,不過,案情尚未明晰,他們不便透露過多。

李長峰不知道的是,女兒李芊在離世前受到非人的折磨,被注射毒品,輪番施暴……

女兒是他唯一的親人,也是他的命。

而如今,所有溫馨回憶都成了凌遲的刀子,他給女兒拍的最後一張照片竟成了她的遺照。

從此,支撐李長峰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查清真相,爲女兒復仇。

一籌莫展之際,他收到一條短信,上面赫然寫着兇手的姓名和地址。

李長峰帶着懷疑來到那間小屋,沒想到迎接他的是無比殘酷的真相:虐殺女兒的,是三名同樣未成年的少年。

面對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惡魔少年們竟態度輕佻,還互相推卸責任。

李長峰悲憤交加,決定親手爲女復仇,一場關於情與法的較量隨之拉開帷幕……

《彷徨之刃》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代表作,之前已有多個影視化版本。

很多人對劇情走向並不陌生,但我敢說,中國版電影的改編有驚喜,有突破。

其中很重要的突破,就體現在尺度上——

首先,影片沒有迴避未成年犯罪背後毫無底線的人性之惡。

惡魔少年的犯罪是有預謀的,開着麪包車盯梢落單的女孩,瞅準時機出手綁架,而後便是無休止的凌辱。

他們不僅虐殺了芊芊,還把過程都拍下來,刻成光盤,甚至在她去世之後當作“下飯”視頻來觀看取樂。

對女性的輕蔑、對生命的漠然、對法律的無知,令人瞠目結舌,不寒而慄。

這種惡,剝離了我們對少年天真稚嫩的印象,而指向人性深處的黑暗面。

最可怕的是,少年們對自己的惡毫無知覺,嘴上說着“我錯了”,卻沒有任何悔改之意.

未成年人身份讓他們有恃無恐,道德底線和法律教育的缺失讓他們無法無天。

這正是未成年犯罪最殘忍的一面。

當李長峰撿起女兒包上的掛飾,看到她被折磨的慘狀,耳邊是女兒絕望的呼喊,每一聲“爸爸”都如一把刀,紮在他的心尖上……那種被逼到極致的痛苦和憤怒,令人無比感同身受。

他一拳拳砸向眼前的惡魔,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復仇!

從這裡開始,李長峰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以暴力迴應暴力。

他不是什麼孤膽英雄,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但爲了女兒,他可以不顧一切。

被拿槍威脅,他就隨手拿起鋼管、水喉反擊,拼着命奪過槍,打斷對方的手指。

一路追蹤,他幾乎耗掉半條命,也要站到殺人惡魔面前,痛斥他是個“畜生”,並開出那堅定的一槍……

兇手一死一傷的結局,既有感官刺激的爽感,也有復仇出氣的快感。

片中幾場打鬥戲也拳拳到肉,十分激烈。

與其他版本相比,國產電影版的改編對於觀衆來說,無疑提供了一個釋放情緒的出口。

同時,片中很多臺詞尖銳而有力,讓角色成爲觀衆的嘴替,也爲影片增加了幾分爽感。

比如,李長峰作爲父親的怒吼:“我不想看他上法庭,我想要他死!”

又比如,樑軍發自內心的憤慨:“犯罪哪管大人小孩,都是TMD壞人!”

字字泣血,句句鏗鏘。

是觀衆的心聲,也是受害者的吶喊。

在電影院裡聽到這些話語,令人感慨萬千。

《彷徨之刃》的本土化能做到真切動人,跟演員的表演分不開。

王千源與王景春真·雙王影帝,飆戲起來酣暢淋漓。

一位是爲女兒復仇,瀕臨崩潰又幾近癲狂的父親。

影片前半段,李長峰眼裡有着燃燒的殺意,不惜透支生命固執地走上覆仇之路;而在手染鮮血之後,他漸漸陷入迷茫和悲傷,最終頭也不回地走向自我毀滅。

極致的情緒和行爲,讓李長峰形銷骨立,喉嚨沙啞,看的時候忍不住爲他揪心。

爲了完成角色的塑造,王千源嚴格控制飲食和睡眠,甚至一連三四天不喝水,只拿礦泉水漱漱口,就爲了呈現李長峰那種即將油盡燈枯的感覺。

在拍攝結束後,王千源瘦了將近30斤,而他那種極致的狀態,也精準地展現在了人物身上。

樑軍則是在情理與法理之間徘徊的警察。

他工作經驗豐富,性情沉穩剋制。但離再近一點會發現,身爲警察的責任與擔當,和對受害人及其家屬的強烈同理心,也讓他的內心被不斷拉扯。

王景春的表演內斂細膩,常常不動聲色,眼神和麪部肌肉的顫動卻能彰顯人物內心的波濤洶涌。

看到在派出所門口呆坐到深夜的李長峰,樑軍滿眼的不忍;看到犯罪證物,剎那噴涌而出的憤怒;還有再次與李長峰面對面,極力規勸他的無奈與無力……充滿感染力的表演,讓人忍不住深深共情。

三位惡魔少年的呈現同樣令人驚喜。

“小窩囊廢”已然是張宥浩的統治區。

他這次極好地詮釋了羅志誠的懦弱與放任,既是被霸凌的受害者,也是罪惡的幫兇。

這個不敢直面惡的少年,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恐懼裡,就連奔跑都不自覺蜷縮着夾緊身體。

周政傑飾演的謝宇,家境優渥,氣質出衆。

乍看,陽光清爽的男高中生;一張嘴,帶着笑意,卻是要把人往死裡打。

外表的明朗少年氣與骨子裡的惡對比鮮明,更爲瘮人。

你敢信?他纔是犯下滔天罪行的主謀。

有內娛“反向普法大使”阿如那的加持,王天笑一出場就讓人汗毛直立。

他的惡,滿溢在無人管束的環境中野蠻生長的張狂。

在三人組裡,他是最好使的那把刀。

《彷徨之刃》並不旨在展現惡人惡行,而是力圖剖析惡的形態與根源。

影片裡有些閒筆能體現三人小團體內部的等級關係。

有錢有權的謝宇說一不二,站在小小金字塔的塔尖;早早輟學的王天笑,體格和狠勁兒格外有威懾力,充當打手再合適不過;羅志誠則是他們精心挑選出來的提款機與出氣包。

這羣被利益與暴力捆綁在一起的人,死到臨頭,還在互相攻訐,推卸責任。

導演陳卓敏銳地觀察到,這樣的少年團伙極具典型性,“一個最壞的,一個充當打手的,還有一個被欺負的。”

他還用精準傳神的幾筆刻畫了少年們的家庭背景,從惡之表象深入到惡的成因。

羅志誠的懦弱源自父親的高壓教育。

在非打即罵的環境中長大,他認爲,忍是應對暴力的唯一辦法。

他在煎熬着忍耐的同時,也吹滅了內心那一丁點正義的火苗。

謝宇的父母有錢有勢,平時不教育,出事第一反應是用錢解決。

還沒走出警局,夫妻倆就互相甩鍋,看到受害女孩的親屬,竟然倒打一耙往女孩子身上潑髒水。

刀子沒割到自己身上就不覺得痛,出了任何事都是別人的責任——這對父母骨子裡的冷漠利己被謝宇學到了精髓。

王天笑疑似留守少年,家中只有年邁姥姥,對他管教不得。

過早享受無人管束的自由,自然不知行事的邊界,殺人這麼大的罪行,他竟用一句“我們不是故意的”來爲自己開脫……看得人憤怒又無奈。

影片裡的這些細節豐富了“惡童”們的前史,讓他們的形象更爲生動立體,也自然地引發觀衆的思考:

少年之惡的源頭究竟是什麼?

今天《彷徨之刃》正式上映,已經有很多觀衆走進影院看完電影,也有人在點映之後買票二刷。

因爲故事太真切、太扎心,很多人都寫了真情實感的影評,表達自己的觀點。

有人大呼痛快,有人發掘細節,也有人盛讚主創拍攝了一部有意義的電影。

其實,影片的意義不止於復仇的爽,更在於引發思考,帶來警示。

這些年,未成年犯罪案件常引發輿論熱議。

不可忽視的是,在每一樁慘案背後,都是一個個無辜的人和殘破的家庭。

正如樑軍所說,對於那些受害者和家屬,案子永遠沒有結束的時候。

電影裡有許多細節令我印象深刻:

失去女兒後,李長峰無數次地責怪自己,哽咽着懊悔沒有去接女兒,“要是我去接了她,就肯定不會出事了……”

另一個受害女孩王依依的父親,得知女兒跳樓自殺的真相,痛哭着喃喃自語:“從小她就害怕打針,這麼高的樓她跳下去多疼啊……”

與此同時,樑軍的記憶閃回,是十年前另一批惡童在打死人後互相推搡,混不吝地問他:“十四歲判不判刑啊叔叔?”

被害人家屬的痛苦與殺人惡童的輕佻再次形成對比,如同一把利刃直插人心,讓所有人痛徹心扉。

東野圭吾曾說,爲什麼要寫《彷徨之刃》,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如果非要說,其實就是將心中涌動的莫名情緒訴諸筆端。”

陳卓透露,從他2016年第一次讀小說到電影公映,已經整整8年時間。他拍攝《彷徨之刃》的初心,就是社會責任感。

包括創作團隊每一個人,都被一種強烈的情緒推動着,即使電影不能解決什麼問題,他們依然希望能拋出一個話題讓大家看到、討論。

73178,這是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審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數量。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未成年犯罪趨向低齡化,犯罪手法卻越來越惡劣。

未成年人犯罪背後的成因是什麼?如何從根源處斬斷少年之惡?

《彷徨之刃》是警示,也是呼籲: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和道德教育迫在眉睫,而教育需要成年人的在場。

因此,電影尤其適合家長觀看,適合爲人父母去見證、去感受。

一方面,提醒自己從心理層面關注孩子、保護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教育,進一步瞭解法律知識。

這一記警鐘,對於未成年人和家長都具有意義。

《彷徨之刃》是一部讓我看完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電影。

它有父親爲女復仇的爽感,有全員演技派碰撞的火花,亦有值得挖掘和深思的細節和現實意義。

我想,它也在提醒我們,正視真實的惡,也要從根源上杜絕惡。

心中那把利刃,永遠指向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