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腫瘤科女醫生,得了晚期腫瘤

陳詩醫生的事業剛起步,就遭遇多個重大變故:患上淋巴瘤、突發肺部排異、丈夫離她而去、母親檢出早癌……她希望能早日重返臨牀,幫助更多患者。

撰文丨凌駿

責編丨汪航

生病前,陳詩是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2007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醫學院七年制臨牀醫學腫瘤外科專業。畢業後順利進入當地一所三甲醫院,主攻胃腸道腫瘤,並在兩年內評上了主治。用陳詩的話說,從事外科的女醫生不多,自己想成爲一名無影燈下對抗病魔的“女刀客”。

但還沒來得及實現夢想,陳詩卻先成爲了一名病人。

她先是確診NK/T細胞淋巴瘤,骨髓移植後又發生重度肺部排異,隨後又被確診爲急性精神障礙,先後感染新冠、甲流、諾卡菌......今年6月,她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肺移植科接受了雙肺移植手術。

“我可能再也當不成醫生了。”離開臨牀一線8年,陳詩已逐漸接受命運殘酷的安排。生病後,她既經歷了前夫離開,也感受過親屬、朋友和醫生們給予的溫暖,她希望有一天還能重返工作崗位,用自己的經歷鼓舞萬千患者。

醫生患上淋巴瘤

2015年8月,陳詩在洗澡時突然發現左側大腿根部出現了一個碩大的淤青,起初她並未放在心上,以爲是不小心撞到的。

“我的身體一直很好,從沒有想過會生病。”陳詩回憶道,“外科醫生非常忙,有時一天手術從早上8點做到晚上10點,還要加班、出急診,我也不會覺得累。”

但隨後幾個月,她開始毫無徵兆地間斷性出現發熱、盜汗、乏力等症狀,腿上的淤青也逐漸隆起,發展成一個發紅發硬、鵪鶉蛋大小的腫塊。

陳詩腿上的淤青

出於職業的敏銳,陳詩開始意識到這並不尋常,B超檢查提示腫塊的血管信號豐富,她懷疑可能是皮膚癌。但到了2016年元旦,病理穿刺結果給了她當頭一棒——是NK/T細胞淋巴瘤。

NK/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源自NK細胞系的惡性腫瘤,約佔所有淋巴瘤亞型的5%-6%。有相關統計數據指出,在疾病早期,患者接受標準放療及化療,5年生存率能達到近80%。但到了晚期,5年生存率僅剩約20%。

陳詩的病情是晚期。“雖然主攻外科,但我也曾把NK/T細胞淋巴瘤的特性背得滾瓜爛熟。它會不斷向全身蔓延,侵犯到骨髓時會影響人體的造血功能,到了腦部輕則頭暈頭痛、重則產生感覺障礙,最後導致免疫系統全面崩潰甚至死亡。”

經過同事和同學的推薦,陳詩得知上海有一家醫院治療淋巴瘤非常權威。此時,陳詩的癌細胞已經累及全身多處,轉移、擴散,醫生建議立即開始全身化療,“我哥後來告訴我,當時醫生保守估計,我只剩半年的時間。”

6個療程的化療效果並不理想,藥物副作用也讓陳詩不堪重負。“我又來到浙大一院,一方面他們的血液病治療早已在學界享有盛譽,另一方面杭州離家近一點,各種開支花銷也會小一些。”

同爲醫務工作者,浙大一院的專家們對陳詩格外照顧。

骨髓移植中心學科帶頭人黃河教授評估,陳詩的淋巴瘤已經佈滿盆腔,且仍在快速蔓延,唯一的“救命辦法”是進行骨髓移植。2016年下半年,陳詩和她的哥哥成功配型半相合。年底,骨髓移植中心副主任施繼敏教授親自爲陳詩完成了骨髓移植。

手術非常成功,陳詩的身體狀況也一天天好轉。經過半年的休養後,爲了“慶祝新生”,一家人在2017年春節後還去了北京旅遊。“當時我想,等身體再恢復一點,就可以重返工作崗位了。”陳詩說。

突發肺部排異,生活再遭變故

患上腫瘤後,陳詩再也沒有拿起過手術刀。

“我總共纔在單位工作了兩年,非常短暫。但醫院一直沒有‘落下我’,幫我聯繫過專家、籌過款。同事、領導也時常來醫院探望,直到現在還會不時安慰我說,‘等你好了,隨時歡迎你回來’。”

“如果不是他們,我真不知道這8年要怎麼熬過來。”陳詩說。

2017年年中,就當陳詩開始規劃復工安排時,她逐漸出現氣喘,不久後連走路都感到吃力,肺功能急轉直下。經醫院複查,陳詩發生了嚴重的肺部排異,被確診爲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綜合徵(BOS)。

作爲一種不可逆的氣道阻塞性肺疾病,後來爲陳詩進行雙肺移植的浙大一院肺移植科主任韓威力教授對“醫學界”介紹,BOS是異基因骨髓移植的主要併發症,發生率在1.7%-26%不等。

韓威力教授(左一)團隊在手術中

“疾病主要表現爲逐漸加重的氣道炎症和纖維化,通常需要長期吸氧治療,嚴重者可能依賴機械通氣。”韓威力教授對“醫學界”說,“一旦發生BOS,患者生存率較低,5年生存率約爲30%-50%,具體視病情嚴重程度和治療反應而定。”

最初,浙大一院的專家們爲陳詩制定了保守治療方案,這是因爲針對慢性排異引起的BOS,雖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的疾病能得到控制。

然而在2018年-2020年的兩年間,陳詩的身體越來越虛弱。肺排治療需要增加抗排異藥的用量,但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又讓她接連被各種病原體感染。

“發生BOS後,患者更容易合併病毒、真菌或細菌感染,及其他器官的損傷,比如肝、腎功能衰竭等,從而顯著加重病情。”韓威力教授說。

重返工作崗位的希望徹底破滅,陳詩每月奔波於醫院和家之間,丈夫也因無法承受巨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離她而去。2020年6月,陳詩的病情再次加重、生活無法自理,她無奈之下,忍痛讓前夫接走了孩子。

經歷了接二連三的變故,陳詩的精神狀態也開始出現異常,被確診爲抑鬱症伴精神障礙。在精神專科醫院就診時,她毫無徵兆地昏倒在地,被救護車緊急送往綜合性醫院的ICU,出院後又轉入康復醫院,一住就是半年。

同一時期,她再次聯繫了韓威力教授,這次得到的答覆是:BOS的進展程度已完全達到肺移植手術指徵,應儘快進行移植手術。

當醫生成爲病人

還是一名臨牀醫生時,陳詩擅長從專業的角度,幫助腫瘤患者分析不同治療手段的利弊,制定最佳的治療決策。

“但當自己成爲病人時,我才切身感受到選擇的不易。”陳詩告訴“醫學界”,她深知肺移植應儘早進行,可出於對“換肺”的恐懼,加上身體狀況時好時壞,抱着僥倖心理,她沒有采納韓威力教授的建議。

“我們見過太多像陳詩這樣的患者,一聽要肺移植,非常害怕,覺得還能再拖一陣,好好調養說不定自己就康復了。”韓威力教授是浙江省內第一個獲得肺移植資質的醫生,2016年在浙大一院組建了省內首個肺移植專科,迄今已完成了300餘例肺移植手術。

“我們反覆強調,肺移植不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一旦達到肺移植手術指徵,越早移植成功率越高,手術成功率通常可以達到90%,而若等到終末期‘瀕死’才接受搶救性肺移植,成功率會下降至不到40%,同時術後恢復情況、長期預後也不盡如人意。”韓威力教授說。

之後的幾年裡,陳詩一直在家鄉的一所醫院接受內科保守治療,雖然身體狀態算不上好,但也還能應付日常生活。可到了2023年初,她又突發左肺動脈栓塞,真菌感染右肺下葉並形成空洞。

此時,“破敗不堪”的肺和免疫系統再也無力抵抗各種病原體的侵襲,陳詩又接連感染了新冠、甲流、諾卡菌……她再也無法走出家門,去醫院也全靠母親用輪椅推着,連吃飯都只能臥牀解決。

今年4月,陳詩的胸悶症狀加重,幾度陷入昏迷。爲了尋求最後一絲生存機會,經浙大一院搶救室收入院後,她隨即轉入肺移植科病房。此時,陳詩已經是處於Ⅱ型呼吸衰竭狀態,需要持續使用大型無創呼吸機維持呼吸,生活無法自理。

挑戰來到了韓威力教授團隊身上。

雙肺移植後,母親檢出癌症

此時,陳詩的病情極爲嚴重,開展肺移植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已屬於搶救性手術。

“她有淋巴瘤病史,由於骨髓移植後長期服用抗排斥藥,機體免疫狀態已經發生變化。術前,她的肺部合併病毒、真菌感染,肺動脈栓塞,還伴有藥物性肝損傷。”韓威力教授告訴“醫學界”,“除了基礎身體情況差,多種病原體感染也會延長術後抗生素的使用療程,容易發生耐藥,預後不容樂觀。”

儘管手術風險大,但韓威力教授也清楚,肺移植是陳詩活下去的唯一機會。考慮到她病情重,韓威力教授所在的肺移植科聯合呼吸內科、血液科、感染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營養科、康復科、消化科等發起了MDT會診,展開詳細的討論。

韓威力教授(右四)團隊

由於陳詩有惡性血液腫瘤病史,因此團隊格外仔細地對腫瘤現狀進行了評估。“雖然她當時的骨髓功能尚可,但我們仍然擔心在重大手術打擊、大劑量免疫抑制劑及抗菌藥物應用的情況下,臟器功能出現異常,爲此也一一進行了排查。”韓威力教授說。

陳詩還有肺動脈栓塞,術前接受了抗凝治療,考慮到隨時可能手術,多學科團隊給予調整抗凝藥物;針對術前反覆肺部的肺奴卡菌、新冠、甲流等感染,團隊進行了充分的術前抗感染治療,並提前制定了術中和術後的針對性抗感染方案。

個性化的營養支持和康復也必不可少,陳詩有重度營養不良,長期呼吸衰竭導致的缺氧,也造成了心、肺損傷,圍手術期救治和管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經過一輪輪詳細的評估,韓威力教授團隊和各科室主任逐一制定了手術過程中突發情況的預案。

通過移植器官分配原則,陳詩也順利排到了供體肺。

2024年8月21日,憑藉嫺熟的技術和縝密的術前準備,歷時近9個小時,韓威力教授團隊成功爲陳詩完成了雙肺移植術。手術非常成功,術中零輸血,在肺移植和ICU團隊的精心護理下,陳詩順利度過了術後感染和排異、出血和抗凝等各項難關,一週後轉入肺移植專科病房。

陳詩母女與浙大一院醫護團隊合影

然而,就在她即將出院時,陳詩的母親在體檢中被查出腫瘤標誌物升高和肺結節。韓威力教授又幫助陳詩母親問診、閱片,並判斷肺部約1cm的結節來者不善,需要儘早手術。韓威力教授爲陳詩的母親進行了腔鏡下的肺結節手術,術後病理結果證實是早期肺腺癌。

當不成醫生,也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目前,陳詩還沒有完全度過“危險期”,在接下去的一年裡,她還要定期前往浙大一院接受複查評估。

順利完成手術只是成功的一半,“肺移植術就好比一場百米跨欄比賽,術後還有衆多可能的併發症難關需要一道道跨越。”韓威力教授告訴“醫學界”,陳詩這類患者屬於免疫缺陷羣體,又經歷了大型的肺部開放性手術,康復期內再次發生嚴重感染的風險相對較高。

“但根據最新一次的複查結果,陳詩的恢復情況很好。後續我們還會聯合多學科團隊,持續關注她的各項指標。”韓威力教授說。

據瞭解,得益於不斷完善的多學科支撐以及術後管理,多年來浙大一院肺移植的圍術期和長期生存率在國內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此前,韓威力教授團隊成功完成了全球第一例、第二例老年終末期新冠肺炎雙肺移植手術,還曾創造過全國肺移植術後最快康復出院紀錄。

經歷與病魔長達8年的抗爭,陳詩逐漸學會了和生活的不幸達成和解,慢慢從焦慮和抑鬱中走出來。她也逐漸接受了一個現實:自己可能再也無法做回外科醫生了。

但陳詩堅信,總有一天,自己依然還能以一名醫務工作者的身份,幫助到許多人。

“當自己走在生死的邊界,全力與腫瘤戰鬥時,我能更加深刻體會到患者所經歷的恐懼、焦慮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無論是什麼崗位,即便回不到一線,我依然希望自己能成爲一個正面例子,幫着臨牀醫生一起告訴患者,疾病其實也沒那麼可怕,相信醫生謹遵醫囑,隨着技術的進步,它會有治癒的那一天。”陳詩說。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恆佳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