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中小微企業使用科技成果門檻?廣東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後轉”新模式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楠 實習生王盼 廣州報道

“中小企業看中了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成果,可以像‘網購平臺’一樣先試用,滿意後再付費……”2月28日,由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主辦的廣東省“先用後轉”科技成果對接會在廣州舉行。會上,廣東一種全新的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模式,即“先用後轉”成爲關注的焦點。

據介紹,“先用後轉”模式是通過對全省有關高校和科研事業單位等徵集了一批科技成果,採取“先免費試用、後付費轉化”的靈活形式,相當於在一個上線了多種科技創新成果的“網購平臺”裡,企業想購買裡面的某項技術成果,可以採取分期支付、延期支付、收益提成等方式,“先試用,滿意後再付費”,以此降低中小微企業使用科技成果門檻,探索構建以“先用後轉”機制爲依託、以科技成果爲媒介、供需雙方密切協同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

建設“先用後轉”數據平臺是廣東省科技廳以“有爲政府”促“有效市場”,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的一項重點工作。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會上獲悉,廣東省“先用後轉”成果庫近期將在廣東省科技業務管理陽光政務平臺正式上線使用,首批入庫成果達400多項。

現場就有不少高校院所分享了自身按照先使用後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的路徑經驗。廣東省科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複合材料研究中心將“一種錘式破碎機複合錘頭的製備方法”以普通許可方式授權給某企業,許可期限5年,合同金額47萬元。在“先用後轉”機制支持下,該企業分5期支付費用,有效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同時保障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收益。

此外,還有附條件支付等不同的付費轉化形式。比如廣東省科學院資源稀土所開發的“高硫高鐵複雜銅鉛鋅礦低鹼度清潔回收”新技術,在中鋁集團、西部礦業等央企和龍頭企業率先應用,生產技術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企業根據成果應用情況支付費用198萬元,實現了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的深度對接。

除了分期支付、附條件支付,還有按照收益提成的付費轉化方式。廣東工業大學在推進科技成果“先用後轉”方面,鼓勵科研人員採用“零門檻費或低門檻費+階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的方式與企業合作,減輕企業的財務負擔,比如與廣州大學城(廣工)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緊密聯動,遴選出110多件存量發明專利,由廣州大學城(廣工)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挖掘對接中小企業技術需求,以“低門檻費+30%轉化提成”方式實施批量轉化,全部專利均得到轉化應用。

“各方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後轉’的廣東路徑,將有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廣東省科技廳主管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相關省直部門將加強協作,共同推進科技成果“先用後轉”工作,進一步完善“先用後轉”機制,儘快出臺全省科技成果“先用後轉”工作指引,建好用好“先用後轉”數據平臺,聯合擔保、保險機構、供需雙方等主體,推動廣東科技成果轉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