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後的“隱形殺手”

近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發表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張鴻祺教授團隊在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領域的兩篇研究成果。研究表明,認知障礙可能是aSAH後遠期致殘的主因。早期多模態評估(EEG+MRI+生物標誌物)可精準分層,爲患者康復爭取黃金窗口。研究特別提醒,“康復”≠“痊癒”,若患者出現健忘、執行困難,應及時篩查認知功能,早干預早獲益。

aSAH是一種極高危的出血性卒中疾病,其中近30%的病人因此而致死致殘。而即便神經功能基本恢復的倖存者,仍有近一半無法迴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爲了探究其原因,研究團隊通過整合電生理、影像與分子標記進行多模態評估揭示了約50%的aSAH倖存者會遺留長期認知功能障礙(CI),表現爲記憶、執行功能和語言能力受損,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

此外,研究還發現,腦壓急劇增加,造成白質損傷,興奮-抑制神經元連接減弱,引發振盪活動紊亂,最終導致認知網絡崩潰。血液及其崩解物會引起免疫蛋白沉積,遲發性對神經元、軸索、髓鞘、微環境的破壞,進而造成認知障礙。

爲此,研究提出了以下方面可作爲早期干預的突破口。比如,靜息態EEG(θ/α功率)、ERP(ITPC)可快速識別高危患者;動態監測Aβ、tau蛋白能預警認知衰退;fMRI(ALFF)可證實影響功能的結構病變;採取調控神經振盪、修復白質連接、神經保護藥物干預等。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繫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繫,我們將採取適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