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古城”窘境,病根就在“人造”
近日,“投資超22億的大庸古城虧損5億”的話題引發關注,爲當下衆多“人造古城”項目敲響了警鐘。文化旅遊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摒棄“人造古城”概念,因爲“古建”不是靠造出來的。大庸古城的窘境,病根就在“人造”二字。
大庸古城項目於2016年動工,地處張家界市中心,區位條件不弱,張家界作爲國內旅遊頭部城市不缺人流量,且具有背靠上市公司的優勢。然而,“開局”便握得一手“好牌”的大庸古城,最終卻陷入遊客寥寥、商鋪空置的尷尬境地。據媒體報道,該古城今年上半年僅有2300人購票,日均購票人數不足20人。
文化內涵缺失,同質化嚴重是許多“人造古城”的通病。只是簡單模仿複製,缺乏獨特的文化底蘊,說到底是對自身資源稟賦挖掘不透。很多遊客批評大庸古城空有歷史地名,並無多少歷史建築,難以產生情感共鳴。
大庸古城的核心內容是文藝演出《遇見大庸》和沉浸式3D影院,與周圍景區的商業模式同質化嚴重。同在張家界的武陵源景區旁,就是張家界千古情景區,其核心內容是《張家界千古情》演出,已成爲遊張家界“必打卡”選項。而3D影院更不稀奇,如今已成爲商場兒童活動區隨處可見的內容產品,自然無法吸引到人。據瞭解,在大庸古城所有收入中,停車費佔了大頭,“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在收入中完全沒得到體現。
缺乏自身獨特的文化底蘊,內容單一,說到底是對自身資源稟賦認知不清。在古城遊的過程中,人們希望通過觸摸歷史肌理,體驗回到舊時光、品味當地文化和底蘊的感覺,而“人造古城”缺的不僅是原生的人間煙火氣,還在於“人造”二字,披着一層“古城皮”的假古城缺乏自身底蘊和知名度,自然無法獲得遊客的共情。
在旅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文旅項目不能僅依靠投資和建設,更要注重內涵和品質提升。只有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才能找準定位,並將其與現代旅遊需求相結合,打造具有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的旅遊產品。烏鎮是古鎮旅遊繞不過的案例,從最初的古鎮遊,到戲劇節、互聯網大會,烏鎮不停地創新迭代,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遊體驗,滿足不同遊客羣體的需求,進而不斷提升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只有這樣,才能在旅遊市場中脫穎而出,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否則,再多的投資也只能換來慘淡收場。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