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養殖“門外漢”也能養好魚
11月,初冬的午後,位於成都市郫都區東林村的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因少了賞稻遊人而顯得格外寧靜。“稻漁數字化生態循環種養促進‘稻漁雙豐收’”項目(以下簡稱:稻漁項目)已在這裡平穩落地。在首屆數字鄉村創新設計大賽中,該項目獲得了二等獎。 “現在,項目正在進行軟件功能二期升級,新增了許多應用場景,簡化了操作流程,使整個系統更加自動化、智能化。”成都金雅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稻漁項目總設計師苟萬說,近期該項目還通過舉辦全省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與技術研討會等方式,在全省普及推廣。
把農業生產過程標準化
7月,苟萬從朋友處獲悉大賽消息後,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想驗證我們的產品在全國是什麼水平。” 報名後,基於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看到長江10年禁漁機遇的苟萬團隊選定了稻漁項目。 前期,苟萬團隊走進田間地頭、尋訪各領域專家,詳細瞭解了傳統水稻種植、水產養殖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最終結合以往的項目經驗和現有技術,設計了由環境監測、自動控制、專家診療、標準化生產系統、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追溯和大數據監測7部分組成的稻漁項目。 “最大的亮點應該是把農業生產過程標準化,建立了標準化數字模型。這個模型是動態的,生產者按照模型執行,可以降低水產養殖的技術門檻,同時解決稻漁種養循環的技術問題。”談到項目亮點,苟萬自信地說,就算是養殖“門外漢”,根據模型也能養好魚,“比如什麼時候換水、投喂,喂什麼、喂多少,系統都會根據模型自動推送到一線生產人員手機上,生產人員只需按照標準、操作視頻進行操作即可。”
軟件正在進行二期升級
回望整個參賽歷程,從不懂水產到完成相關模型的搭建,苟萬團隊克服了很多挑戰,走了一些彎路,但也收穫滿滿。 苟萬說,當初團隊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沒養過魚,不懂水產。爲了“搞懂水產”,團隊無數次提出問題,再通過拜訪調研省內水產養殖場、傳統養殖戶及水產專家等,一點點地摸索答案,瞭解一線生產者的想法和需求。 在項目方案設計過程中,苟萬團隊還與四川省農科院水產所、國家雜交水稻成都分中心、比爾諮詢等公司進行了大量溝通及調研,最終才總結出一套稻漁數字化循環種養的可行性方案。 苟萬說,作品其實還有很多延伸,比如園區農耕體驗、文旅融合、產品營銷等,後期都會細化落地。 問及能否向其他數字鄉村設計者分享一些方案設計經驗時,苟萬說:“不僅要鑽研數字科學,還一定要深入到田間地頭,感受和領會農業行業的痛點,才能幫助企業解決管理的問題,實現生產的降本增效,實現政府的有效監管。”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譚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