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變得樂觀開朗的六個底層邏輯,現在知道還不晚!

文/蘭媽談育兒

家長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發展,想要把孩子養得樂觀開朗,那就要給他們塑造一個輕鬆有愛的家庭環境

前幾天,堂姐歡歡又在朋友圈曬幸福了

這一次呢,是她和堂姐夫帶着二伯二媽去草原旅行

從照片來看,這次自駕的司機是堂姐,左手握着方向盤、右手拿着手機自拍,身後和副駕駛都聚集着她最愛的家人

那齊家和樂的溫馨場面,隔着屏幕都讓人羨慕,很多親朋好友見了也紛紛點贊

值得關注的是,堂姐從出生開始手指就發育不全,十根手指不是短、就是細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堂姐每次都喜歡將雙手藏起來,不讓大家發現

爲了安撫這顆脆弱的心靈,二媽特意講了一個善意的謊言

她說:“媽媽懷你的時候心情不好,總喜歡哭,你爲了安慰我就在肚子裡不停揮舞小手,時間長了小手就受到傷害,出生時才變成那樣的”

說完,還一臉歉意地盯着堂姐看

而堂姐聽完這件事之後,也變得豁朗多了

她不再整天把手藏起來,每次伸出雙手而受到別人的差異眼光時,她都大方地告訴別人:“這是我保護媽媽留下的傷”

自此,堂姐的每一天都充滿着陽光,即便是遇到了困難,也能坦然從容地面對

這就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着孩子的性格發展

想要孩子的性格變得樂觀開朗,那養育孩子的一些教調方式就要記牢了,特別是以下6個底層邏輯,現在知道還不晚:

01

從現在開始

每天陪孩子運動一小時

樂觀開朗的孩子本身就是在好動中產生的,如果我們嫌孩子太鬧、太吵了,那這個孩子就會在過於安靜的環境下慢慢孤獨、甚至不敢說話

有個朋友,年輕的時候忙於事業,脾氣比較急躁,很容易發火殃及無辜

就拿生二胎那段時間來說吧,小女兒天天哭,抱着哭、躺着也是哭

在身心疲憊的情況下,朋友漸漸崩潰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耐心地站着搖晃孩子

而是心一狠地把娃丟在牀上哭

1分鐘、5分鐘,不到10分鐘時間,孩子就止哭了

有那麼幾次後,孩子竟也神奇地乖巧起來了,頂多就是“哇哇”幾聲,沒人理之後就躺在牀上望着天花板,過了幾分鐘又自己睡着了

就這樣,朋友度過了一個相對於輕鬆的二胎養育,就連上幼兒園的時候也不哭不鬧

可有那麼一天,當朋友帶着她女兒經過幼兒園,看到其他小朋友哭的撕心裂肺時,朋友問了一個問題:“爲什麼你上幼兒園的時候就不哭不鬧”,女兒給出的回答是:“因爲你太兇了,我不敢”

也就是那次溝通,朋友才徹底意識到:一向懂事乖巧的女兒竟然如此惶恐,甚至性格也膽小懦弱

爲了彌補對女兒造成的心理傷害,朋友也開始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每天會陪她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和孩子運動1小時,這件事的意義就在於能夠激發孩子的童趣色彩

每天蹦蹦跳跳釋放了心理壓力,也結識了很多好動活潑的小朋友,在這種歡樂又有氣氛感的環境下,樂觀開朗的性格自然而然也就生成了

02

孩子犯錯時

幫助他們正確對待某事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就此讓孩子以爲他們不可饒恕,這也是導致孩子不幸福的根源

有這樣一個女孩,她特別喜歡做手工,每天回家寫完作業後就喜歡剪剪、畫畫

可女孩的想法有些特別,寫寫畫畫倒還不錯,但手裡就是不能有剪刀

否則,身上的衣服、家裡的窗簾、被褥,幾乎是能剪得動的,都很難倖免於難

有一次,女孩過生日,媽媽買了一條昂貴的裙子送給她

結果一個沒注意的功夫,女孩就把新裙子的網紗剪成碎片,那有一片沒一片的突兀畫面,直接把媽媽氣得大發雷霆

爲了讓女孩長長記性,她還當着孩子的面,把衣櫃裡女孩最喜歡的那幾條裙子送給了別人

媽媽還特意警告一番地說:“既然你如此不愛惜,那我就把那些漂亮的裙子送給別人,就你這樣的破壞大王,也不配擁有那麼好的裙子”

從那以後,女孩就變得抑鬱寡歡,每天回到家也躲在房間裡不願意出門

這或許就是我們希望中的安靜、乖巧和懂事,但事實上女孩喜歡剪衣服的真實目的,是給她繪畫中的人物做衣服

因爲在她看來:“只是畫出了人物,還需要穿上漂亮的裙子”,於是夠義氣的女孩,就想出“有衣服同穿”的剪衣服自行設計

看吧,孩子的每一種行爲背後都不是莫名其妙,他們有自己的需求、想法、也有特色

哪怕是這件事讓他們做錯了事,也是自我特色的一種表現,孩子需要的也是幫助、而不是批評教育

不想破壞孩子的這份自我想象力,那孩子犯錯後就要幫助他們找到正確對待某事的方法了

比如,孩子亂剪衣服,我們就要多問一句:“你爲什麼有如此特別的行爲呢”

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真實目的,然後再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實施方法,這纔是養出從容孩子的有效途徑

03

取得進步了

給予具體的肯定和表揚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多看看他們進步的地方,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也沒有那麼差

門診上,有一個七、八歲左右的小女孩,跟在她媽媽身邊一直低着頭,走到哪裡手裡都拿着一個玩偶娃娃

由於上下樓頻繁,一會兒要做檢查,一會兒又要取報告,女孩拿着娃娃在手裡左右搖擺,多少會有些礙事

於是,媽媽跟女孩商量說:“把娃娃先裝進揹包裡等到回家再玩”,女孩不同意

媽媽就生氣地大吼:“你一天到晚除了添亂還會幹什麼”,“哭什麼哭?看到你就煩”

幾句話過後,女孩更加沮喪了,停在原地不走,然後生氣地用手狠狠地抓撓手臂,即便是出現明顯的幾條紅抓痕也沒有反應

看到那裡,我不知道媽媽當時是什麼心理,但孩子所表現的自虐行爲,卻完全是在媽媽語言打壓下所產生的

都說:“父母的嘴巴決定孩子的將來”,未來太長不敢輕易下決定,但孩子的性格卻是父母嘴巴里的風水

你批評打擊、孩子自卑懦弱

反正,如果我們在孩子表現得不乖時,注意觀察他們進步的地方並給予具體的表揚和肯定,那孩子的眼裡就會充滿着光芒

而迎光而行的孩子就像冬日裡的陽光,照射了自己、也溫暖了別人

04

在公衆場合

切記要爲孩子維護尊嚴

養出樂觀開朗孩子的秘訣就是給足孩子體面,你在公衆場合維護孩子的顏面,孩子也會反過來珍愛父母

都說患難見真情,在相對於苦難的環境下,也能見識到一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

週末和幾個親戚約着去爬山,好幾個孩子走到半路就抱怨連連

不是吐槽“路太難走”,就是哭哭啼啼地鬧着要原路返回

有一個女孩,因爲不小心被石頭磕傷了膝蓋,哭聲當場就震耳欲聾

她的媽媽聽到後先是安慰幾番,不起效果後直接煩躁地開始批評說:

女孩聽完媽媽的話,雖然不哭了,可是整個過程都一語不發,悶頭繼續爬山,時不時地還用手去抹幾下眼淚

相比於另一個同齡女孩,就有了明顯的對比了

只看見,那個女孩爬山輕鬆自如,即便是不小心摔跤了,也立馬站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土

大家看到後也紛紛誇她:“堅強、勇敢”

可就在下一個路口休息的時候,雨後不久的泥土還略顯潮溼,一條蚯蚓也大搖大擺地出現在衆人眼前

隨着一聲:“哎呀,有蚯蚓”,那個原本堅強的女孩立馬嚇得大哭

即便是旁邊還有很寬的路也不敢再往前走了,大家都勸她:“別怕”,女孩還是越哭越兇

本以爲下一秒也會繼續上演罵孩子的情節,沒想到這個女孩的媽媽不一般

她先是溫柔地坐在孩子旁邊,給她講了自己小時候怕蛇、怕蚯蚓的經歷,然後又故作害怕的姿態牽引着女兒一步步克服困難

母女倆相互攙扶着的模樣,也成爲了山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這就是父母捧場、和對孩子潑涼水的區別

特別是在公衆場合下,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如果當衆被父母批評貶低,那孩子的內心肯定是難過自卑的

但如果我們接受孩子的弱點、當衆維護孩子的尊嚴,那孩子在克服困難的,同時也收穫了堅強勇敢

最重要的是父母給了孩子體面,孩子會更懂得珍愛自己,將來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去維護父母

05

學會找優點

讓孩子明白自己也不差

每一個孩子都無法選擇自己所降生的家庭,但作爲父母,我們卻可以給孩子提供有利於成長的原生家庭

有一位媽媽,因爲孩子不聽話,被氣得吃頭疼藥

孩子看到後非但沒有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反而還嬉皮笑臉地說:“多吃點,那樣就不會被氣暈了”

聽到這裡,媽媽直呼:“養了一個白眼狼,現在就這樣,那將來還不得被氣死”

其實,養育孩子的訣竅就是發現孩子,當你學會在孩子身上找優點、而不是比誰的嗓門大時,孩子就會朝優秀的路上慢慢靠攏

這一點,蘭媽就深有感悟

以前養女兒時總覺得“孩子就得多挫一挫,才能生的堅強勇敢”,可當我越施壓、嘴巴越碎,而孩子卻越反感叛逆時,我就知道這樣的育兒觀是不對的

後來,我改變策略,試着從發現孩子身上優點進行細節性鼓勵後,女兒的積極性就更強了

曾經每天早上起牀困難,穿個衣服都要磨蹭半小時的消極怠工,就因爲我發現她比同齡孩子更會穿衣搭配後,每天早上起牀都認真穿戴,特別是衣服上有褶皺時還不往用小手順平

這就是帶着優點成長的意義,當孩子意識到自己也不差時,他們的樂觀開朗就是克服環境的最佳狀態

06

不要長不大

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只不過是綻放的時間不同罷了,而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幼年時不缺失陪伴、長大後又及時放權

有個親戚家的女兒今年要參加高考,爲了孩子有個好狀態,她特意辭職在縣上租了一間房,每天變着花樣地給孩子做好吃的

都說:“有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冷,有種餓叫做媽媽覺得餓”,可孩子長大後最需要不是噓寒問暖、而是讓人感到舒服的感受

就像這個親戚,每天都擔心孩子穿不好、吃不好

比如,吃飯的時候會不停地問:

就這樣,本來是對孩子噓寒問暖的關心體貼,可女孩卻覺得她媽媽太掃興了

特別是把吃飯多少、和學習好壞拿出來對比,簡直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孩子也錯誤地以爲媽媽就是變着法地故意吐槽她學習不好

在這裡,媽媽對女兒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可關心則亂,明明字裡行間都沒有責怪的意思,但過度的關心和打比方,就很容易讓孩子心生錯誤認知

有句古話說得好:“言多必失”

我們養育孩子也是一樣,特別是在溝通方面最好是簡而易懂,當孩子長大後也要及時放權、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

特別是青春期左右的孩子,他們認爲自己已經是個小大人了,可父母卻仍然不放心,總是習慣性地把他們當作小孩子去看

這種在長不大的認知,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變相否決,長期以往,孩子的信心就會遭受打擊

所以,想要養出樂觀開朗的孩子就要守住一些底層邏輯,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長得更

那麼,關於能讓孩子變得樂觀開朗的一些底層邏輯,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