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重要嗎?曾國藩的方法:做不到這一點,再好的圈子也幫不了你
圈子重要嗎?
很多人挖空心思找圈子,希望進入他人的圈子中。但從曾國藩在社交上的方法來看,如果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做不到這一點,再好的圈子也幫不了你。
這一點是什麼?就是你的志向。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一個沒有任何夢想和目標的人,進入任何一個圈子,都無法改變自己。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34歲的曾國藩,在翰林院工作4年,經歷過連升四級的輝煌後,得出了這個結論,並將這個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弟弟們。
我們先來看曾國藩在家書中的原話:
曾國藩這段話,就充分說明志向的重要性,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和誰在一起,都沒有任何用。
這是曾國藩的經驗總結,來自於陽明心學中關於立志的思想。
受陽明心學影響,曾國藩也立志做一個“內聖外王”的人後,讓他的人脈圈子得到迅速改變。
曾國藩早期的人脈圈子,畢竟狹窄,主要來源於兩方面:
一是來源於同鄉。曾國藩剛剛到京城時,舉目無親,租住在湖南會館中。這一段時期,他所交往的人,大多是湖南同鄉;
二是來源於同學。在古代,同學不僅僅是一同讀書的人,還有一起參加考試的人,曾國藩一連參加過三次會考,認識了很多同學。
不過,此時的人脈圈子,對曾國藩來說,沒有任何質量,因爲大家的學識、地位都差不多,雖有互相幫助、提攜的想法,卻沒有這樣的條件和權限。
曾國藩改變圈子後,他在仕途上的變化立即就表現出來了。
曾國藩立志做聖人後,他的圈子立即變得有質量起來。
如何才能成爲聖人,最快捷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讀聖人的書;二是拜優秀的人爲老師。
曾國藩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有了志向後,更是十分勤奮,他每天給自己定下12門功課,早晚用功。
爲了提升自己,曾國藩把讀書和拜師都用上了。在京城時,曾國藩拜了很多名師,比如著名的有理學大師、正三品太常寺卿唐鑑,有報國寺的一真長老,也有書法家何紹基等等。
曾國藩所拜的這些老師,在當時有很大的地位和影響力,人脈關係也十分優質,曾國藩的勤奮,讓老師們對他也十分欣賞,不僅傾囊相授,還讓他進入到自己的圈子中,與學識豐富、德行高尚的人交流、學習。
通過拜師的方式,曾國藩很快就從同鄉、同學層次的圈子,進入質量很高的圈子中去了。
要特別提示的是,曾國藩無論圈子如何改變,他的志向都沒有改變,一心一意要成爲一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曾國藩的這種志向,讓自己的學識和地位都得以提升,最終擁有了自己的人脈圈子。
後來,曾國藩創建湘軍的時候,之所以能得到郭嵩燾、彭玉麟、左宗棠等人物的輔佐,因爲這些人物,本就是曾國藩人脈圈子中的一員。
正是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曾國藩纔將自己的方法總結出來,傳授給弟弟們。這些方法,至今也很有用。
如果你是曾國藩的初學者,建議看看《曾國藩權謀術:亂世可成梟雄,盛世可爲富商》,只有先了解曾國藩取得成功的過程,才能真正明白曾國藩在仕途上的一切修爲,讓自己受益。
本專欄重點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年譜》《清史稿》《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等。(圖片爲配圖,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