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張改平: 建議合理調整中小學教育年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 通訊員 秦曉璐)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領域改革話題持續引發熱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張改平提出《關於合理調整中小學教育年限的提案》,從人口結構變遷、教育資源配置、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等多維度切入,爲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現行的中小學教育學制爲“6+3+3”模式,即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共計12年。這一學制自20世紀80年代確立以來,已實施40多年,在提升國民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國義務教育鞏固率95.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1.8%,基礎教育成果喜人。張改平認爲,隨着人口趨勢變化、社會人才需求調整及教育改革深入,現行學制也逐漸暴露出學制過長、課程內容重複、學生負擔過重等問題。
張改平用一系列翔實的數據,論證了學制調整的迫切性:2024年我國人口總量減少,低齡人口數量預計到2035年將比2020年減少1億人,教育資源支出結構需調整;當代青少年認知發育普遍提前2-3年,但現行學制下,學生創造性思維在九年級達到頂峰後逐年遞減,至十二年級時僅剩峰值的60%;現行學制下,中小學階段理論課程佔總課程的70%~80%,實踐課程時間嚴重不足……
“現行學制下,學生課業負擔重,學習時間長,知識體系更新滯後,限制了創新思維發展。”張改平認爲,調整中小學教育年限,是健全教育資源調配機制的需要,是滿足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需要,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的需要,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需要。
張改平說,縮短中小學教育年限已成爲全球教育改革趨勢。例如,美國推動“早期大學”項目,德國通過靈活分流機制縮短教育時間,新加坡將中小學學制縮短至10年,採用模塊化課程設計。
張改平建議合理優化現有學制,在部分地區試點“五二三”(小學5年、初中2年、高中3年)或“五五”(小學5年、中學5年)學制,允許地方彈性控制學制執行,鼓勵學校調整教育方式和教學計劃。
學制調整需與課程體系改革同步推進。張改平建議同時推進課程教學改革,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精簡整合課程內容,注重綜合性和實用性。他認爲可以加強課程彈性設計,結合學科教學,建議每週安排1~2節手工製作、科學實驗、社區調研等綜合實踐課程,提升學生動手能力、探究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在人口結構轉型與科技革命交匯的關鍵節點,這場以學生全面發展爲核心的教育變革,不僅關乎個體命運,更是建設教育強國、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抉擇。從學制調整到課程創新,從資源優化到質量提升,教育的價值正如張改平委員所言:“我們要用更具彈性的制度設計,爲每粒種子提供破土而出的可能。”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