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賺錢後寄錢給初戀老師,老師用錢買了高檔壽衣,死時披在身上
“不拖累所愛,也超越病魔,我心飄然自如奔放快樂。”
“愛情”可以說是瓊瑤這一生最重要的詞條了,而她的首部長篇小說《窗外》更是將她的三段戀情與事業串聯起來,在給予瓊瑤事業衝刺的同時,也給她的人生帶來毀滅性的暴風。
恐怕時至晚年,瓊瑤也沒能忘記那位曾經溫暖過自己少女時代的國文老師,忘不了他的溫文儒雅和文人氣質。
少女時代的瓊瑤因爲不能與國文老師繼續相愛選擇過自殺,以至於他丟了工作、朋友和一切,在偌大的臺北毫無一點立足之地,只能換個地方躲起來,舔平身上的所有傷口。
後來瓊瑤成名了,窮困潦倒的初戀老師蔣仁卻病倒了,本來瓊瑤打算親自前去探望,但卻在臨行前改了主意,只每月向他寄錢補貼生活。
蔣仁死前,一直未能再見瓊瑤,不過他卻用瓊瑤寄來的錢做了一件高檔壽衣,並向時常對朋友講道:
“這不僅是一件壽衣,而是編織了兩人的真誠與純情的一件衣服,我要穿在身上,到任何一個地方。”
據當初在北二女中接受過蔣仁教育的學生回憶,蔣仁是學校裡負責文科班的國文老師,而在學生的記憶中,蔣仁一直是個溫文爾雅、做事一絲不苟的“文人”,做什麼都很仔細認真,也會常在閱讀學生週記的時候在旁邊批示一些安撫的句子,以至於很多學生都很喜歡他。
在童年經歷過無數波折的瓊瑤也是蔣仁在北二女中的學生,因爲偏科,理科成績不是很好,瓊瑤的母親便常常數落她,甚至還拿弟弟妹妹來做比較,令她非常痛苦。
瓊瑤需要愛,但卻始終得不到母親認可,於是她便將自己情緒發泄在週記上,引得蔣仁屢屢關注、安撫。
就這樣,年齡相差極大的兩個人相愛了,而蔣仁也是真心喜歡這個才華橫溢的少女,甚至準備好了一切準備迎娶瓊瑤。
可瓊瑤的母親怎麼可能會同意女兒跟着一個普通的中學老師跑了?先不說蔣仁的成就不及瓊瑤父母,他的年紀更是可以和瓊瑤父母稱兄道弟。
母親百般阻撓,瓊瑤也曾反抗過、離家出走過,最後沒有辦法,只好選擇自殺,以死證明自己的愛可無畏生死。
殊不知正是瓊瑤這一極端行爲,激怒了她的母親,以至於蔣仁被學校辭退,調離到師大附中,最後又到了新竹鄉下的芎林中學,獨自“舔平傷口”。
蔣仁離開臺北之前,曾給瓊瑤寄去文字,約定在她20歲生日的那天要在嘉義火車站相見,然後私奔。
自打收到這封信件,瓊瑤便日日夜夜盼望着老師,盼望着自己的20歲生日,殊不知母親早就知道了她的打算,特地在這天開了一場隆重的生日宴,還深情對女兒告白,讓她“飛吧”。
基於對親情的留念,瓊瑤沒有赴約,兩人從此失去了聯繫,一段轟轟烈烈的師生戀就此結束,直到多年以後,瓊瑤才知道在那一年,蔣仁其實給她寫了很多很多信,並且一直未婚,只是她一直不知道。
所以對於瓊瑤來說,這段初戀是錐心之痛,可對於蔣仁來說,同樣也是,若不是因爲這段戀情,他仍舊是臺北的名師,仍舊溫文爾雅受人尊敬,而非一位窮困潦倒,最後竟因酗酒而身死的“失敗者”。
21歲那年,瓊瑤認識了大學生慶筠,兩人因喜愛文學而走到一起,雖然這次年齡合適了,但慶筠卻是個清貧的大陸留學生,瓊瑤母親依舊不看好他。
不過這一次,瓊瑤的叛逆心終於爆發,不管說什麼也要和慶筠結婚,互相取暖,以至於兩人從認識到結婚,一共只有七個月。
慶筠愛瓊瑤嗎?肯定愛,但他實在受不了瓊瑤總是要提起她的摯愛“國文老師”,也總是受不了她永遠忘不了他,將這段爲人不齒的“師生戀”視若珍寶。
“我和老師那份感情,簡直是‘驚心動魄’的。我想,我這一生,都不會再發生那麼強烈的感情!”
這是瓊瑤在自己書籍《我的故事》中,記下的她曾對慶筠說過的話,而這樣的話傷慶筠很深,更別說兩人婚後的稿費微薄,整日都還在家庭瑣碎爭吵。
也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一本關於紀念與蔣仁往事的長篇小說《窗外》,徹底激怒了慶筠,讓他忍無可忍。
《窗外》帶給了瓊瑤風暴,卻也帶來了溫暖——還未離婚的皇冠雜誌社創始人平鑫濤就很看好她,鼓勵她、關愛她,從而發展出又一段令人不齒的情感。
瓊瑤的作品雖然出名,但也一直被批評爲“有毒”、“公害”,而她作品中那些離經叛道、跌宕起伏的師生戀、錯位戀、小三戀,其實都能在她的生活中找到蹤跡,用瓊瑤自己的話來講,就是她要將自己的故事發泄在寫作上。
後來某一天,瓊瑤的一羣同學相約要去高雄看蔣仁,因爲他病了,並且還病得不輕,幾乎是馬上就要去世。
瓊瑤本來答應同行,但不知怎麼的又變了掛,只託去一封短信和兩千元錢,信中提到自己還有別的事情羈絆,而此後每月也會寄錢過來。
蔣仁沒有回信瓊瑤,也沒有把這筆錢隨意的花掉,而是等到積累到一個相當高的數字後,用它去定製了一件極其昂貴的壽衣,並表示要將它穿到任何一個地方去。
愛過,但是卻沒有一個結果,只留給了兩個人一段痛苦且刻骨銘心的回憶。
參考資料:
1.投書/記瓊瑤「窗外」男主角蔣仁 2024-12-04 11:00 ET世界新聞網
2.【星星隕落】師生戀受阻 貧賤婚姻難維繫 瓊瑤坎坷走過三段情2024年12月05日 04:10 PM聯合早報
3.瓊瑤.我的故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