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雙相情感障礙,一文講清!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要結合

撰文:劉熙瑞、李 惠

雙相情感障礙又稱雙相障礙或躁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疾病,表現爲情緒高漲(躁狂期)和抑鬱期的交替出現。研究顯示,約30%的成年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在13歲之前就有症狀出現,而大約50%-67%的患者在18歲前開始出現病症。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和心理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青少年雙相情感障礙(Childhood onset bipolar disorder (CO-BD) )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還可能對其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早期識別與診斷的挑戰

▌症狀多樣性與複雜性

CO-BD症狀多樣,包括情緒高漲、易激惹、衝動行爲、注意力不集中、睡眠紊亂等,這些症狀可能與其他精神疾病(如ADHD、焦慮症)重疊,導致診斷困難。此外,青少年的情緒波動可能被認爲是青春期正常表現,從而延誤診斷。

▌前驅症狀與共病

CO-BD常與雙相情感障礙的前驅症狀如情緒不穩、行爲問題等共存,這些症狀可能先於典型雙相情感障礙症狀出現。同時,CO-BD患者常伴有其他精神疾病,如焦慮症、對立違抗性障礙、物質濫用等,這些共病進一步增加了診斷的複雜性。

▌診斷標準的適用性

現有的診斷標準主要基於成人樣本制定,對於青少年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如DSM-IV 中明確規定, 成人雙相情感障礙(BPD)診斷需典型長於一週的情感高漲、誇張、心境高漲表現, 不同的是, 兒童及青少年BPD表現可能是明確但短暫類似成人發作, 而且在幾小時至幾天內有快速循環, 或表現爲慢性易激惹、心境不穩定、連續不斷的抑鬱和躁狂的混合、攻擊或暴力行爲和/或衝動且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爲,而沒有明確的可描述的發作,後者臨牀表現使得青少年BPD難以從其他疾病中區分出來, 如情感分裂樣障礙、抑鬱、注意缺陷障礙或發育障礙等, 最終影響臨牀描述而不能給出正確診斷。

治療

藥物治療

儘管鋰鹽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在成人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中顯示出有效性,但在青少年中的療效和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此外,治療抑鬱症狀的藥物選擇有限,且可能引發躁狂發作的風險。

鋰鹽

研究發現,與其他治療和情緒穩定劑方法相比,使用鋰治療的CO-BD患者有更好的長期效果,情緒平靜的天數更多或抑鬱的天數更少,自殺傾向更低。此外,具有典型欣快性躁狂表現、發作間隔明顯、無焦慮或藥物濫用合併症和非快速循環的患者更有可能對鋰鹽產生反應。在疾病早期開始鋰鹽治療也比在多次發作或快速循環發生後進行後期治療更有效。鋰鹽已獲得FDA和EMA批准,可用於12歲以上的兒童。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

雖然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已獲FDA批准用於預防躁狂發作,但阿立哌唑等一些藥物在預防抑鬱發作方面並未顯示出顯著的療效。齊拉西酮對躁狂發作有效,但對成人抑鬱發作無效。奧氮平對躁狂和抑鬱發作有效,但體重增加和代謝耐受性問題使其成爲第三線選擇。父母對鋰鹽無反應史的人可能更有可能對非典型藥物有反應。魯拉西酮對10-17歲兒童和成人的雙相抑鬱症有效,但長期預防數據證據有限。在兒童和成人雙相抑鬱症研究中,魯拉西酮對炎症標誌物C反應蛋白 (CRP) 基線升高的人可能更有效,效果更大。

聯合用藥可能比單一療法更有效

研究顯示,服用鋰和丙戊酸組合藥物後病情穩定的兒童,在隨機接受單藥治療時複發率非常高。隨後,當重新開始聯合治療時,他們迅速恢復,表明大多數患有躁鬱症的兒童需要聯合治療。在對鋰、丙戊酸和利培酮的隨機研究中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即大多數患者需要將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與鋰鹽或丙戊酸(通常還需輔助興奮劑)組合使用才能達到充分的情緒穩定。

鑑於兒童共病CO-BD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共病率高,大多數研究人員建議先實現情緒穩定,然後再使用興奮劑治療ADHD 的殘留症狀。以這種方式加用興奮劑不會導致雙相情感障礙惡化。如在不使用情緒穩定作爲基礎治療,單一使用高劑量興奮劑或抗抑鬱藥治療,可能會出現無反應或症狀惡化的風險。

心理治療

儘管對兒童期躁鬱症的最佳藥物治療方案仍存在爭議,但人們對於心理社會治療的重要性已經達成了共識。

研究證明了家庭聚焦療法 (FFT) 和相關團體療法的益處。FFT 對有前驅症狀的患者有效,可穩定抑鬱情緒、降低復發風險並提高社會心理功能。家庭聚焦療法側重於改善家庭內部的溝通和互動,減少家庭矛盾,爲青少年提供一個支持性的成長環境。此外,家庭成員的積極參與有助於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和效果。

此外,認知行爲療法 (CBT) 可以用於兒童的跨診斷治療,並且比常規治療更有效,CBT通過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消極的思維模式,提高情緒調節能力。對於青少年而言,CBT還可以教授應對壓力和衝突的有效策略,增強自我管理能力。

青少年雙相情感障礙的診斷和治療面臨着諸多挑戰,包括早期識別與診斷的困難、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問題以及長期管理與復發預防的複雜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提高全社會對該疾病的認識,並進行全面的評估和診斷,採取綜合的治療措施,建立穩定的長期管理機制,是有效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同時希望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們可以爲受影響的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幫助,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在線查看~

本文來源: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