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有滋有味” 山西鄉村年集裡的新機遇

在山西省河津市的鄉村集市上,品嚐一口四川的耙耙柑,酸甜可口;現炸的麻花、饊子,酥香四溢;剛從田間地頭採摘的新鮮蔬菜,帶着泥土的芬芳;老鄉自制的豬皮凍、醃蘿蔔、酸菜,讓人忍不住想買回家……

集市上,青年創業“有滋有味”

在河津,趕集被稱作“上會”。集市由村民自發組織,河津市樊村鎮的集市固定在每月的農曆初一、初六舉行,幹澗村則在初二、初八,固鎮村在初三、初九,西磑村在初五、初十。臘月裡的集市不僅是村民購置年貨、交流情感的重要場所‌,‌還爲年輕人提供創業機會。‌

1月23日,在河津市南桑峪村的集市上,趙家莊鄉史惠莊村的青年衛銳軒和兩個好朋友售賣從四川資陽運來的耙耙柑。“臨近年關,生意特別好,大家都是一筐一筐來買。”對於住在附近的買家,3名年輕人提供送貨上門服務;對於遠距離的顧客,則協助將水果搬至車上。

衛銳軒告訴記者:“我們在短視頻平臺看到四川資陽農戶的耙耙柑滯銷。我們一合計,決定趁着年關去資陽拉些水果到會上賣。”聯繫好當地農戶後,3人本打算乘高鐵去,但費用較高,村支書幫他們出招,“政府有政策,合法運輸生鮮農產品的車輛在高速路上享有免費通行待遇。我們拉一車本地蔬菜去資陽,再拉回耙耙柑,這一來一回,省下不少高速過路費!”

除了趕集,衛銳軒還開拓了網購業務,“這些都是回頭客,我拉了個團購羣,現在羣裡的人越來越多。”

衛銳軒給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算了一筆賬,忙活這20多天的收入頂平時幾個月。他還特意留了一批水果,“過年後,我打算去集市上做鮮榨果汁的生意,年輕人也愛喝”。

忙碌的間隙,他盤算着用賺來的錢給媳婦兒買個金項鍊犒勞她。

傳統市集變身非遺年貨節

乘着鄉村旅遊的東風,河津市樊村鎮西磑村在臨近年關之際,將傳統年集變爲非遺年貨節。

去年11月,西磑村入選山西省鄉村旅遊重點村。這一榮譽爲西磑村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今年在西磑村年貨節上,遊客們不僅可以看到西磑村非遺手工花饃、炸麻花、炸饊子的製作過程,還能吃到當地特色火鍋,在鄉村茶咖體驗圍爐煮茶、品味鄉村咖啡,聽一出山西蒲劇或西磑小曲。

整個村子彷彿變成了一個大型遊樂場,遊客們身着晉商傳統服飾,沉浸式旅拍。各家店面還有返鄉大學生扮演NPC(遊戲中的非玩家角色——記者注),與遊客親密互動,幫助遊客集章打卡。玩累了,遊客還可以去西磑古堡看河津的農耕歷史文化演變。

近年來,隨着鄉村人居環境改善,越來越多青年回到鄉村。西磑村積極爭取政策扶持,對鎮磑堡和明清老宅進行保護性開發的同時,投辦幫扶車間、實施民俗非遺體驗文旅項目,開辦饅頭加工車間、古法豆腐製作坊;開設鄉村火鍋店、村咖以及漢服體驗館;還利用電商平臺拓展銷售渠道。

“寧肯工作8小時,不到村頭搓麻將”,在西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薛民的號召下,村裡的返鄉青年、寶媽以及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都在村裡實現了就業。

23歲的範瀾鑫還沒放寒假就聽說村裡要搞年貨節,全家人商量利用爺爺製作手工豆腐的手藝開一家豆腐坊。村裡爲豆腐坊提供了新場所,訂購了新設備。“以前爸爸是貨車司機,媽媽在一家單位食堂打工,這次年貨節讓家裡人有了新工作。”範瀾鑫說。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西磑村150餘名村民的人均月收入超過2500元。薛民對西磑村發展鄉村文旅充滿信心,“年貨節讓我們明白這條路子是對的。文商旅融合,通過文化拉動旅遊,通過旅遊促進消費,讓我們的村民端穩鄉村旅遊飯碗”。

網上集市讓年貨跨越山海

西磑村年貨節期間,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劉思思報名參加了河津市鄉村e鎮的電商培訓課程。經過幾天的培訓,她發現了許多之前未曾瞭解的家鄉特色,如河津的琉璃和剪紙等。

鄉村e鎮是山西省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項目。據河津市工業信息化和科技(商務)局開發區管理股負責人柴維華介紹,河津市鄉村e鎮主要通過建設共享直播間、研發文創產品、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河山津選”等方式,促進本地產品的銷售與品牌的提升。此外,還開展了多期電商基礎知識培訓和電商技能大賽,培養了一批電商人才和網紅達人。

記者來到河津市鄉村e鎮採訪時,負責人胡鐵錚正忙着將滿載河津特色的年貨打包寄往全國各地。

胡鐵錚告訴記者,他們精選河津當地一些“小而美”的自主品牌產品進行年輕化、電商化改造。“有琉璃擺件、剪紙掛畫、蘋果醋、芝麻糖、小麻花、沙琪瑪、韭花醬等,累計入駐產品75款。”

他們不僅進行產品改造,也合作研發新產品。胡鐵錚介紹,前不久,他們與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合作推出西紅柿NFC(非濃縮還原汁——記者注)飲品,並對果汁產品外包裝進行升級,還開發了琉璃文創禮盒在電商平臺銷售。

聽說可以集中選購河津的特色年貨郵寄,消費者範建國(化名)走進鄉村e鎮。如今,快退休的範建國在女兒的幫助下學會了網購,但每逢年集,老範依然會數着日子“上會”。範建國選了最能代表河津的芝麻糖、沙琪瑪、草莓汁、韭菜花等年貨,寄給多年不見的老戰友,“也讓他們嚐嚐我們河津的年味兒”。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