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爲基層卸擔子提效能
近年來,各地積極出招應對基層“小馬拉大車”的困局,採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舉措,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層的壓力。但在部分地區,形式主義帶來的隱性負擔仍不容忽視。近日,中央有關部門公開通報的3起典型問題警示,根治形式主義這一頑疾,絲毫不能鬆懈。
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級部門條線衆多、千頭萬緒,最終都需要基層配合落實。基層大小事務本就繁瑣,一些地方和上級部門仍將自身責任拆解爲各項指標,以監督考覈的名義向下轉移。層層落實成了層層攤派,一句“屬地管理”,就成了某些部門撇開責任的理由。
基層承擔了過多不該管、管不了的事務,投入到解決羣衆實際問題上的精力自然減少。要避免基層“小馬”被“大車”壓垮,關鍵在於釐清職責邊界,妥善處理權責不一致、不對等的問題。去年8月份,中辦、國辦專門印發《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若干規定》,要求規範明晰基層權責。近段時間,北京、江蘇、浙江等地紛紛爲基層梳理職責,砍掉不該辦的事項,保留方便羣衆的內容,用一張清單明明白白爲“馬兒”卸擔子、賦權力。
僅有權責清單還不夠,還需讓基層有權對清單以外事項說“不”。據瞭解,已有地方出臺條例,規定“未經市、區人民政府批准,街道辦事處不承擔市、區人民政府工作部門下達的其他職責”,將基層職責鎖定在清單範圍內,確保清單發揮出減負實效。
當然,減負不是減擔當、減責任,而是提升基層的工作質量和效率。職責清單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只有讓基層真正從“千條線”中解放出來,才能激發他們幹事創業的動力,有更多時間爲百姓謀福利。 (作者:原 洋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