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撐作用
■ 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必須通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發揮教育支撐作用、推動教育合作共建,充分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
2025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強調,新時代新徵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明確了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徵程上,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教育是根本,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必須通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發揮教育支撐作用、推動教育合作共建,充分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
1 堅持正確辦學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必須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重要論述鮮明指出了新時代新徵程我國教育改革方向和重要使命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繫在一起,即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服務;深刻回答了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基本素質要求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是一個密切聯繫的辯證統一體,以德育爲核心,共同服務於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靈魂,必須賦予新時代德育工作在國家教育改革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
要聚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德育貫穿於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和推進偉大事業的征程中展現出強大的思想偉力和實踐偉力,是培育中國心、培養中國人、鑄牢中華魂的強大思想武裝和科學行動指南,爲新時代德育工作明確了根本任務、指明瞭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促使教育者自覺把德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融入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滲透到人的全面發展中,做到以德定才智、以德健體魄、以德悅美、以德塑造勞動品格。
要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德育工作是一項關乎人的全面發展、關乎教育強國建設的大工程,應當堅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政治導向和價值指向,加強頂層設計,努力構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既要使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在不同場景、不同教育主體間同步傳遞,通過思政課把黨的創新理論講深、講透、講活,又要把深蘊思政道理的“小課堂”與充滿生活實踐性的社會“大課堂”相互銜接,促進學校德育與社會德育協同聯動,確保德育工作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落實落細。
2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本在於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這一重要論述,再次強調了教育綜合改革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我國正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只有通過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才能更好地回答教育強國建設面臨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要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有效發揮指揮棒作用。教育評價體系是現代教育體系中具有牽引作用的重要板塊。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有助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根治“五唯”積弊頑症,對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意義重大。建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應在“爲誰評”上凸顯政治格局,在“據何評”上凸顯教育本質,在“評何用”上凸顯社會服務。
要完善學校管理體系,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不斷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學校的自主管理是未來中國教育變革的發展趨勢,也是順應全球教育變革和發展的共同趨勢。完善學校管理體系,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既要淡化行政權力,主動去行政化,主動授權學校,依法治教,又要強化學校權力,在體現國家意志和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的前提下,堅持尊重學術、共同決策、多元合力、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自我問責。
要着眼現代化需求,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統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統籌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教育資源配置的難點在於外部條件的約束和效益發展目標的變化,需結合投入的時間區間、學段層次、區域城市、人口結構、配置方式等,以公平價值取向爲指引,兼顧教育資源數量、質量和多樣化,進而滿足教育現代化需要。
3 發揮教育支撐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這一重要論述鮮明昭示了,科技發展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應強化教育作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集中交匯點、重要連接點、最佳結合點的功能,發揮教育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
要實施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研究和生產的重要橋樑,要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一要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基礎學科是所有知識探究的源頭活水,關乎科技創新發展根本。要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並留在基礎學科領域開展研究,構建寬鬆包容的科研環境,改變急功近利的科研氛圍。二要推進學科交叉建設。交叉學科是提高創新能力、適應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學校應打破學科壁壘,調整學科設置,促進學科融合,形成跨學科的科研團隊。三要打造聯合創新平臺。爲各方創新主體提供充分的交流互動、合作研發和資源共享契機,加強科研機構與市場需求對接,促進教育、科研與地方經濟發展融合。
要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效。這是我國教育領域順應時代潮流、把握全球發展趨勢、提升人力資源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行動。推動人才培養適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應洞見並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比如,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建立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評價和科學決策制度,實施現代職業培訓等。同時,教育要實現適度引領。比如,建立全球人才培養和集聚機制,完善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等。
要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各類型各層次人才競相涌現。這一目標通過促進終身學習,優化資源分配,促進教育的平等化、個性化、高效化,來幫助更多人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從而增強社會整體學習能力,全面提升國民素質,推動中國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邁進,實現各類型各層次人才競相涌現。
4 推動教育合作共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這一重要論述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責任歸屬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科技、人才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建設格局。
人民政協要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廣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高質量發展。人民政協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專門協商機構同黨委、政府、人大一道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主體,能夠把所具有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聚焦協商民主、廣泛凝聚共識、推動多黨合作等優勢,凝聚爲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共識,形成同心同德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決策部署的強大合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廣大民盟、民進成員和教育界人士要發揮自身優勢,更好支持參與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和發展的實踐,爲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貢獻智慧和力量。民盟和民進成員能夠通過參政議政的渠道,積極參與教育、科技、人才等領域的政策制定和決策過程,推動相關政策的完善和落實。教育界人士對教育改革發展有着深刻理解和認識,既可以通過參與教育實踐,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推動教育創新和質量提升,又可以通過開展教育研究和學術交流,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方面爲更有效支撐國家戰略實施,打造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遠大願景奠定牢固基石。新時代新徵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爲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單位系武漢大學主流意識形態研究院,項久雨系該院院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3日 第05版
作者:項久雨 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