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安徽省委書記張勁夫,兒子44歲任北京副市長,兒媳是副總理女兒
前言
新中國的成立是非常不容易的,是無數的先輩用生命換來的,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每一個先輩都是我們敬佩的對象。
張勁夫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他的一生都在爲新中國而奮鬥,是最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他的兒子們也非常的出色。
真的是虎父無犬子啊。
參加抗戰
1914年,張勁夫出生在安徽省的一戶農戶家庭,剛開始的時候他叫做張世德,之後才改名爲張勁夫。
從小張勁夫就熱愛學習,在很多孩子都只想着滿山遍野地跑的時候,張勁夫就開始拿着書讀了,他非常珍惜能夠學習的時光。
1930年,16歲的張勁夫來到了陶行知所創辦的南京曉莊學校學習。
也是在這裡,張勁夫第一次接觸到革命數據,他第一次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轉變了思想,開始走向革命的道路。
張勁夫在學校中如飢似渴的學習,很快他就獲得了陶行知的賞識,還成爲了一個教學點的負責人。
在學校中,他不斷的傳播馬克思主義,讓更多的學生成爲了他革命的夥伴。
1931年9月18號,日軍突然以武力侵佔了東北,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開始興起。
面對日軍的侵略,張勁夫也感到非常的憤怒,他積極地參加到各個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中,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組織見張勁夫表現出色,便讓他到上海郊區大場山海工學團當老師,之後又成爲了校長,將共產黨的理念傳播給更多的有志青年。
在張勁夫21歲的時候,他正式加入了共產黨,成爲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在成爲黨員之後張勁夫更加努力的工作,皖南事變後他就成爲了新四軍第二師的政治部副主任。
在抗日戰爭中,他帶領着軍隊在踏遍了皖鄂豫各地,將日軍從中國趕出去。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勁夫又在魯地擔任重要職位,他非常擅長做羣衆的工作,爲淮海和渡江戰役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張勁夫一直都明白,人民是國家的基石,他一直將人民放在第一位,從不怕苦怕累,這也是他能夠民衆打成一片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因爲張勁夫在抗日和解放戰爭中的突出貢獻,他被任命爲了浙江省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之後又來到中科院成爲了副院長。
張勁夫作爲郭沫若的助手,開始主持全院的工作。
這樣的任職張勁夫沒有絲毫的準備,畢竟張勁夫雖然上過學但是對科研完全不知道。
再加上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央非常重視科研工作,而中科院集結了全國最厲害的科學家們,央視希望中科院能夠快速獲得成績。
剛剛收到這個任職的時候,張勁夫的心裡其實也沒有底,但是組織交給他任務是信任他,所以張勁夫也沒有退縮了想法,而是迎難而上。
張勁夫並沒有因爲自己是副院長就瞎指揮,而是充分的尊重這些科研人員,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
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一些科研人員覺得張勁夫什麼也不懂,對他來成爲副院長頗有怨言。
但是隨着張勁夫將所有事情辦得井井有條,能夠讓他們安心科研後,他們對張勁夫的態度也改變了。
慢慢的,張勁夫成爲了科研人員的好幫手,他們在一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可能。
1975年,當時的財政系統非常的混亂,張勁夫臨危受命成爲了財政部長。
雖然張勁夫之前在魯地關過財政,但是他已經脫離財政系統很久了,對於財政非常的生疏。
但是這是組織交給他的任務,張勁夫怎麼可能推脫,剛一上任就開始聽取各個司局的彙報,尋找財政方面的問題。
經過張勁夫幾天幾夜的分析,他認爲除了要整頓財政系統方面的漏洞之外還要狠抓財政增收節支,這樣才能夠扭轉目前困難的局面。
在張勁夫的帶領下,財政系統步入正軌,之後組織又將他調到了更需要他的地方。
1980年,張勁夫一人肩挑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安徽省省長雙職。
在接到任務後,張勁夫就馬不停蹄地來到了安徽進行新的工作。
到了1982年,在鄧小平的提議下,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成立,張勁夫也成爲了中顧委委員。
他成爲了我們中國中國股份制發展的推動人之一。
當時爲了研究股份制如何試點,制定一個辦法規範和應對之後的問題,便有了西直門會議。
儘管張勁夫當時身兼數職,並且也是76歲的高齡了,但他還是一場不拉的出席了會議。
在會議上張勁夫表示,“經濟上的問題只能用經濟的辦法來解決,股份制它不姓‘資’,而姓‘商’。”
也是這句話奠定了股份制的概念。
張勁夫一生都在爲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力,從來沒有停歇過。
2015年7月31日,張勁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結語
張勁夫用自己的一生來建設中國,在他去世後他的兒子也繼承了父親的精神,爲新中國而努力。
張勁夫的兒子名叫張茅,最開始的時候是在工廠當工人。
在高考恢復後,張茅又來到了北京師範大學進行學習,之後還考取了研究生。
從學校畢業後,張茅回到了工廠工作。
在國家倡導國企股份制改革時,張茅率領所在的北京玻璃總廠響應號召,積極轉型,成爲了全國知名企業。
之後的張茅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的向上,44歲就成爲了北京的副市長。
張茅的妻子名叫劉燕遠,是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的小女兒。
張茅能夠得到岳父的認可,可見他有多麼的優秀。
希望我們能夠像張茅一樣,將張勁夫爲國爲民的精神傳遞下去,成爲對國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