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很壞,宗慶後例外?爲什麼我們如此懷念宗慶後?
一直以來,人們對“企業家”三個字,總是戴着有色眼鏡看待,甚至在有些人的眼中他們是“黃世仁翻版”、“周扒皮再世”,不得不承認的是,很多企業家的確存在着爲富不仁的現象,比如說我們的皮帶哥,但也不扣否認,還有一些企業家依靠自己坐得正行得端的品行,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今年元宵節剛過,一個不幸的消息就登上了各個媒體的頭版頭條,杭州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先生不幸罹患肺癌去世,享年79歲。誰能想到,在人均年齡82歲的浙江福地,不缺錢和資源的前中國首富竟然沒有達到平均值。
作爲一個喝着娃哈哈AD鈣奶長大的人,我對娃哈哈創始人宗老去世也表示哀悼,但是在春寒料峭、陰雨綿綿的杭州市清泰街160號娃哈哈老總部面前,看到前來悼念的人羣依然讓我大吃一驚。
在這裡,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悼念終老的人,民衆自發獻上鮮花表達哀悼之情,有一位杭州司機師傅,甚至在悼念現場深深跪倒叩首,來表達自己的哀思。由此引發了我的一系列思考,改革開放46年以來,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企業家,爲什麼在各大媒體和現實生活中,我們會如此懷念宗慶後呢?
其實,隨着萬向集團魯冠球、杉杉集團鄭永剛,以及娃哈哈集團宗慶後等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相繼離世,它也標誌着那個“一切皆有可能”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那是一個成就夢想的時代、一個激情奔放的時代、一個敢打敢拼的草莽英雄時代、一個逝者如斯成爲絕唱的時代!
馬雲爲宗慶後送上的一副輓聯形容的很貼切“人生搏擊四十不晚,開拓者精神;創業千難夙夜求新,企業家本色”。草根出身的宗慶後成爲平民企業家的代表,亦是後來許多創業成功之人的偶像。宗慶後從走街串巷販賣冰棍的小販到後來兼併虧損的國營罐頭廠,宗慶後的創業之路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般一帆風順,也讓後來者獲得創業的信心。
宗慶後先生的去世,成爲我們這代人緬懷那個風雲際會年代的突破點,因爲宗老的形象足夠正派,堪當那個時代的楷模。隨着改革開放浪潮的興起,宗慶後成爲成長起來的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作爲“先富起來的人”他一直沒有忘記帶動“後富”。他不僅每年給國家繳納數以十億計的稅款,還在杭州的黃金地段建設廉價住房、主動提高員工的薪資報酬、解決了幾萬人的就業和住房問題。
曾經後曾經就說過,他自己是一個企業家,而不是資本家。企業家是在商海浮沉殺出一片重圍以後反哺自己的人民,資本家是剝削人民,豐滿自己以後再去商海中,玩大魚吃小魚的遊戲。
改革開放以後的第一代企業家是很純粹的,他們沒有現在企業家動輒幾千萬上億乃至上百億的天價罰款,也沒有說賺得盆滿鉢滿以後“潤”出國外避險,這種企業家的擔當,在如今看來是難能可貴的。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最近比較熱的一部電視劇《繁花》,故事的敘述背景就是上世紀90年代上海的經濟發展,當時的物質條件雖然沒有現在這般豐富,但是那是一個機遇遍地的年代,這讓在現代生活中充滿壓力的大多數人嚮往不已。
所以說,我們大家緬懷宗慶後,除了宗老獨一無二的個人魅力以外,還是國人對於那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時代的緬懷。
用歷史的眼光,看現實的世界。
我是混史魔王,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