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公司業務如何破局?今年國際期貨大會帶來新思考,應重視未來5年發展機遇
財聯社12月8日訊(記者 周曉雅)隨着《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促進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發佈,多位來自期貨公司的業內人士在參加第19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時就期貨公司業務發展分享新觀點。
在他們看來,期貨投資諮詢業務存在收入佔比低、從業人員供給不足、同質化等方面的挑戰。期貨公司的各個分業務對應不同的業務定位,要實現差異化定位,需要強監管、防風險。
投資諮詢業務的機遇挑戰
在南華期貨承辦的“分論壇一:分析師論壇”上,中期協副會長王穎致辭稱,作爲期貨公司的持牌業務之一,自2011年《期貨公司期貨投資諮詢業務試行辦法》發佈實施以來,現在有128家期貨公司取得了期貨交易諮詢業務資格。
但受限於行業發展階段、市場基礎環境、制度供給等因素,期貨交易諮詢業務至今尚未形成可持續的業務和盈利模式。據統計,2023年全行業期貨交易諮詢業務收入約爲9600萬元,佔行業總收入的比重僅爲0.24%。
隨着上述《意見》的發佈,王穎表示,中期協將全面貫徹落實《意見》各項部署,加強對期貨交易諮詢業務的研究,全力配合證監會不斷完善期貨交易諮詢業務的制度體系,推動牌照煥發出其應有的價值,引導期貨分析師不斷提升專業能力、服務水平,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期貨公司給產業客戶提供服務的時候,主要集中在短期期貨賺錢,彌補現貨端虧錢的問題,這其實是脫離了產業使用衍生品的初衷和本質。”南京鋼鐵證券期現風險管理室主任耿浩博認爲,對產業而言,套期保值是長期工程,需要通過期貨長期打造期現體系或者營銷策略。
在他看來,行情的研究和風險管理的方案是現貨產業跟期貨公司基本的連接點,隨着行業研究服務的同質化,期貨公司能否實現差異化服務,對客戶瞭解是否足夠深入,纔是未來服務產業的大方向和思路。
浙商期貨副總經理華俊分析,雖然近6年期貨交易諮詢從業人員數量呈現增長的趨勢,且增長率與期貨從業人員增長相當,但期貨交易諮詢從業人員數量的絕對值仍太低,不足以滿足業務實際需求。
從期貨公司的收入情況來看,華俊認爲,行業有三分之一的期貨公司沒有在期貨投資諮詢業務實現業務收入,剩餘實現收入的期貨公司中大部分業務收入在100萬元以下。且近三年行業總收入增長的背景下,這一業務收入呈現下滑趨勢。“對一個期貨公司來說,這個業務投入產出是絕對不匹配,屬於相對比較邊緣化的地位。”
之所以出現這一現狀,一方面是傳統的一對一諮詢業務的服務模式比較難複製和推廣;另一方面期貨公司提供的研究服務的內容同質化比較嚴重。
在華俊看來,今後的投資諮詢業務要真正形成規模化收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的重點客戶應該是產業鏈企業,而不是個人投資者,企業客戶的最重要需求是風險管理。
從行業整體來看,華俊認爲,期貨交易諮詢從業人員的培養力度需要加大,期貨交易諮詢從業人員的展業邊界也需要進一步明晰。另外,交易諮詢業務的受衆羣體也需要擴大,即從制度、合同層面區分期貨交易諮詢和非交易諮詢,以適應客戶個性化的諮詢需求。
實現期貨公司業務定位需要強監管、防風險
在主論壇上,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認爲,上述《意見》使期貨行業有了非常明確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期貨公司應該重視未來5年的市場發展機遇。
在馬文勝看來,目前期貨公司母公司有三項業務,子公司備案有五項業務,整個期貨公司八項業務形成了三個層次的業務體系。
一是中介服務型體系,有經紀業務、諮詢業務。二是工具服務型體系,比如場外業務、倉單業務。三是交易服務型體系,包括資產管理、基差、做市商業務。
進一步來看,這三項業務實現了期貨公司的三大定位。“一是清算管理的定位,主要是管好客戶資產,不能出風險。二是財富管理的定位,期貨公司發揮衍生品的主動管理能力,實現財富管理。三是風險管理,期貨公司直接爲企業的風險管理提供服務。”馬文勝說。
馬文勝認爲,高質量發揮期貨市場的三個層次業務,實現業務的三大定位,是需要強監管、防風險的,強監管更主要是從公司的外部,防風險主要是從公司的內部。
其中,規範業務活動聚焦核心主業提升競爭力,比如經紀業務要規範公司的營銷行爲,期貨投資諮詢業務要規範研究報告的發佈行爲,資產管理業務要注重以衍生品爲主的主動管理能力建設。
特別是風險管理子公司的業務,期貨公司應該建立與公司戰略相適配的多層次風險限額體系,完善風險管理架構,強化子公司垂直管理,建立業務分級的授權機制,明確審覈權限,培育全員的風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