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金融、科技、服務,以多維合作的惠農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不僅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近年來,中國在農村減貧、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生產、農業農村現代化等領域取得的成就國際社會各界有目共睹。
健全推動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關鍵要找到促進各類主體協同合作、成果共享、各方多贏的運行模式。
普華永道持續開展鄉村振興的調研與合作,觀察到構建“政府+保險+銀行+科技”多維合作惠農新模式,通過搭建一個可以多方共享的鄉村農業數字化平臺,可以有效解決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失衡、要素與科技支撐乏力和市場作用發揮失靈等問題。該合作模式以農業數字化服務平臺爲核心,以平臺有效鏈接和促進政府規劃與政策引導、保險資金護航、銀行信貸支持、新興技術支撐的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鄉村治理的精細化、保險服務的精準化以及信貸支持的便捷化,從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高質量發展。
“政府+保險+銀行+科技”多維合作惠農新模式,有效集成和協調了各方需求,通過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數據、服務和收益的多方共享共用。農業生產方在農業種植過程中防災減災需求,通過數字服務科技公司通過衛星遙感、氣象監測和視頻監控等大數據技術應用與功能開發,提出智能化的解決方案,農民可以及時收到天氣預警、農作物長勢分析、土壤環境監測數據等信息,以數字化手段提升農業種植的科學性,促進農產品增收豐產。基於這一數字服務平臺積累的當地災害發生數據,保險公司不僅可以便捷地獲取農業災害損失精準覈定數據,還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促進自身產品的迭代,在滿足農戶的防災防損的需求前提下,也提升了保險公司農業保險的利潤率,大大提升了保險支農惠農的積極性。銀行等金融機構則可以通過數據平臺累積的數據獲得區域農產品產量、農戶經營水平等支撐信貸考覈的基礎信息,降低信貸標的監管的作業成本和監管風險。鑑於有農業保險防災防損資金和銀行信貸監管資金流向數字服務平臺,政府購買數字治理服務的投入明顯減少,實現了“一技多用、一數多用、一網多用和一錢多用”。
根據普華永道觀察到的內蒙古某鎮的實際案例成果,政府、保險公司、銀行、農戶在共同有效利用鄉村農業數字化平臺的基礎上,種植險災害損失的核定精準度達到95%以上,保險理賠成本降低30%;爲鄉鎮各部門及時準確提供監測預警,促使治理事件減少了30%,農業生產效能提升10%,並減輕農業災害損失達到10%。
近期,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聯合發佈通知,明確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市場上已在區域運作成功的案例可爲其他地區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啓示——即以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爲支撐,將數字鄉村、數字農險和數字信貸結合,搭建基層政府、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共同服務農業現代化生產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惠農新平臺。
未來,爲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要積極藉助專業機構的力量,推動政府、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等各類主體在鄉村振興更加緊密的合作,促進技術、知識、數字、資本等各類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共同繪製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